地理历史讲座“金丝套”,精采之极。作者王彬先生送我一册书——《金丝套》。
大金丝套胡同宽3米,小金丝套胡同,平均2米。
这儿有好多桥,其中还有拱形桥——罗锅。
有控制水位的闸,景色腾云驾雾般,水哗啦哗啦响,现在都没有了,桥可以恢复,水可少了许多。闸和银锭桥原都是燕京之“景”。现在银锭不越西山,中间全是高楼。

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管理协会会长郭斌主持讲座。

作者王彬先生



这是一位当年相爷的诗。






恭王府和罗王府在此处,还有一个兆惠公府,就是乾隆时的大将军,这是其住宅原址。
上右为作者、房东和兆惠后人合影。据说将军的后人,现在有一位在看自行车停车。真是世事莫测。
从积水潭东岸经海子桥、东不压桥胡同、北河胡同、水簸箕胡同,向南顺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流出城的这一段叫御河,因为要进皇宫所以这样叫。
这条河,在元朝以前,只是一条自然河渠。到元建大都城时,挖通才让这古河道重新增添了活力。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当时政府在河道上游修建海子闸(后在元贞元年间被改称为澄清闸)和海子桥,还建了布粮桥。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建海子桥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并把桥命名为万宁桥。
当时的万宁桥为积水潭的入口,入积水潭的漕船必从桥下经过。元末,因水源不足,外加战乱频频,河上行船渐渐减少。
明初,改建大都城为北京城,改元朝的“大内”为“紫禁城”。万宁桥以下向东南流的古河道,被包入皇城以内,从此大运河上北来的船只,再无可能进入北京城中。原来的积水潭也逐渐淤积和缩小,最终形成现在的什刹海。
虽然河不再行船,但却有了名字——御河(玉河)。为了行人方便,先后兴建了八座石板桥和四座石拱桥。到清初,御河上又建了一座五孔石板梁桥,后因水位降低,河床亦随之逐渐变窄,于是将明代所建的八座和清代建的五孔石板梁桥都改建成三孔桥,又新建一座三孔石板梁桥和一座石拱桥——即鞍子桥。
民国七年(1918年)将御河桥和望恩桥桥面改平,栏杆改直,增设灯柱及步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实施御河南段(城墙水关至御河桥)明渠改暗沟工程。第二年春季,管道敷设完成,到秋季始填平沟壕。
在暗沟施工中将水关处城墙拆开一豁口,暗沟工程完工后,将城墙豁口建成门洞。一年后,门洞封堵;将位于城根的南江米桥拆除;将位于交民巷的江米桥主体埋于地下;御河桥的南立面与暗沟相接,仍保留桥栏杆、灯柱和步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修建北新桥至太平仓电车轨道,将万宁桥桥面坡度降低,桥上两侧增设步道。
民国十七年(1918年)拆除地安门以东皇城城墙时,只拆去御河水关中的铁棂,在城墙位置上及其以北的皇城根路上,扩建北皇城根路,由于东步粮桥在皇城根路以北,在东步粮桥南面建成一座石板涵与水关相接。
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始实施御河桥至望恩桥御河改暗沟工程。施工中将御河桥上的栏杆、灯柱和步道拆除,其主体被埋于地下,将鞍子桥拆除。第二年管道工程完成,上面修筑土路,将望恩桥南侧的桥栏杆、灯柱和步道拆除。使桥面与其南面土路接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土路上修筑沥青路面,命名南河沿大街。
新中国建立后,御河上包括望恩桥在内及其以北的3座石拱桥和10座石板梁桥纳入市政设施养护与管理。
1950年清挖四海工程中,将东步粮桥以北御河河道稍加清理。同期,借河道断水机会,对上述桥梁进行全面维修。
1951年4月,为扩大帽儿胡同养路班院内面积,将万宁桥东面的八字形燕翅墙直墙改成折线形,其做法完全按照原构造砌筑。
1953年修建四海排水干线(地安门西至北门仓胡同东口)施工中,将东步粮桥南涵洞及水关拆除。建成一座导虹吸管,以通御河水。
1955年,在御河北段(东步粮桥至什刹海东岸)明渠改暗沟工程中,将万宁桥主体埋于地下,将雨儿胡同西口的石板梁桥拆除,将东步粮桥上部构造拆除。
1956年实施御河排水干线(望恩桥至北皇城根)及御河排水支线工程(北箭亭胡同南口迤西)中,将此段御河上的桥梁全部拆除。
这就是御河兴衰消失的过程,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算起,到1956年消失,御河寿命为673岁。

红框:我姥爷住过的小院,现在还在,据银锭桥不到百米,大金丝套2号(原13号)。

身后的房间是姥爷写名著《原儒》的地方。右侧是后盖的,那棵树原来还很小,现在住3家人。

北边,仅一个小窗口。



此地名人无数,下次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