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计算机历史名人老师教育学生史料导师高等学校 |
分类: 创新管理与市场 |
中国传统的治学,似乎都要拜师,就是所说的“师承某某”。不论老师、学生的成功,对周边和上上下下都是值得炫耀的。
师承,大约缘起农牧时期,面对面的教学,有知识还有品德的传承。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讲述做人的道理,师承带来的是一种体系、团队和信念。所谓“题目”词汇,就是来自远古时先民教导孩子的行猎技巧,“蹄印痕迹”汇集成为“目录”,就是口口声传的教育模式。印痕是死的,判断和追捕过程可是活的,不仅要看“目录”,还要看到面对各种“蹄印”的“师生阵列”与学习氛围,这才是“师承”的实质和核心。
现代社会,随着西方教育的普及,学生更多的是保存了学校和专业品牌,老师作用却在不断地弱化中。产业化教学浸润了整个学习周期,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正在拉开。知识是在强化中以机械方式灌输,以考试的卷面为评价时,老师的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以致人生目标和品德,自然难于在听课和看讲义中传承,也是抄袭与作弊横行原因之一。这就是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不如中学、小学教师的缘故。
现代化的产业化的学校造就大师越来越难,当老师以行政化的并非货真价实的(院士、博导等称号)等级或资产论地位之时,他和学生的距离也在如同地球板块一样漂移,拉远。学生成为老师的雇员,老师则成为学生的老板,难成师道。
拿计算机专业来说,与文化类的电影、美术、音乐不同,人的形象在机器产生的大量信息之前淡化,学生更多的记忆是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
拿IT业说事。50年来,计算机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各行业、企业、研究所等都活跃着计算机人才。然而,许多高等学校的记载和专业教材缺失的是创业者的记述,更难谈其品德和精神。教材中仅有“结果”而少决策思维,有“性能”而无开发、应用环境,大师何来?
社会和单位倒是“希望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再接再厉,为建设更有特色、更具影响力的计算机专业而奋斗。”没有人的形象和力量,何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