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新
阳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368
  • 关注人气:33,7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承历史和产业化教育

(2009-07-05 17:58:17)
标签:

计算机

历史

名人

老师

教育

学生

史料

导师

高等学校

分类: 创新管理与市场

中国传统的治学,似乎都要拜师,就是所说的“师承某某”。不论老师、学生的成功,对周边和上上下下都是值得炫耀的。

 

师承,大约缘起农牧时期,面对面的教学,有知识还有品德的传承。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讲述做人的道理,师承带来的是一种体系、团队和信念。所谓“题目”词汇,就是来自远古时先民教导孩子的行猎技巧,“蹄印痕迹”汇集成为“目录”,就是口口声传的教育模式。印痕是死的,判断和追捕过程可是活的,不仅要看“目录”,还要看到面对各种“蹄印”的“师生阵列”与学习氛围,这才是“师承”的实质和核心。

 

现代社会,随着西方教育的普及,学生更多的是保存了学校和专业品牌,老师作用却在不断地弱化中。产业化教学浸润了整个学习周期,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正在拉开。知识是在强化中以机械方式灌输,以考试的卷面为评价时,老师的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以致人生目标和品德,自然难于在听课和看讲义中传承,也是抄袭与作弊横行原因之一。这就是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不如中学、小学教师的缘故。

 

现代化的产业化的学校造就大师越来越难,当老师以行政化的并非货真价实的(院士、博导等称号)等级或资产论地位之时,他和学生的距离也在如同地球板块一样漂移,拉远。学生成为老师的雇员,老师则成为学生的老板,难成师道。

 

拿计算机专业来说,与文化类的电影、美术、音乐不同,人的形象在机器产生的大量信息之前淡化,学生更多的记忆是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

 

拿IT业说事。50年来,计算机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各行业、企业、研究所等都活跃着计算机人才。然而,许多高等学校的记载和专业教材缺失的是创业者的记述,更难谈其品德和精神。教材中仅有“结果”而少决策思维,有“性能”而无开发、应用环境,大师何来?

 

社会和单位倒是“希望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再接再厉,为建设更有特色、更具影响力的计算机专业而奋斗。”没有人的形象和力量,何谈特色?

 

    计算机50年的发展历程,更新换代频频,因为缺少创业者的形象和事迹,行业历史并不完整。虽然举办了不少大小不等的周年纪念,然而纪念会并非历史研究,出场官员也不能替代创业者的经历,计算机和网络同样需要基础知识、精神和灵感。这些,正好就是师承的重要部分。当然,今天师承应当是开放的和融合的,并非形成武林的帮派。

 

   大家随意上网浏览,可以见到不少计算机教育和研究单位的网站概况列举了创业年代和人物,让人肃然起敬;而也有的院校仅仅张贴了现任官员和导师,前任漂然离去,这就是一种区别。在教育中不尊重曾经的创业师长,后边的学生也难于继续传承。

 

    仅仅25年,中国最显赫的一代计算机大师,已经开始不为人所知。记忆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应是我辈任务。

                                      ——新中国60年之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