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和钱基广

(2009-01-08 19:16:55)
标签:

中国

计算机

钱基广

史料

创新

创业

738厂

it

分类: 计算机史
  新中国第一、二台计算机是1958、1959年仿制的103、104电子管计算机,王诤部长(电子工业部)说,这两台计算机是我们发展计算机的里程碑。当然,参与生产这两台计算机的人,都是新中国的英雄。虽然,机器是仿造苏联的,然而要创造一个生产环境,成批生产稳定可靠的计算机,还培养出一大批生产和应用人才,可真是不简单。

 

103机是功勋计算机,

 

103、104电子管计算机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丰碑(104机模型参加国庆10周年天安门游行,在新闻记录电影中可以看到!)

 

 

 

四机部王诤部长说:“103、104机是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从无到有,开创中国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先河;

造就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一代人才。

 

几十年后,当年的机器和后面又升级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等计算机大多不知去向,恐怕连样机都找不到之时。我以为,创业的精神依然在传承,在许多计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人才的成长中,都可以找到它们从这里起源的痕迹。

 

我是在听到夏纪寅先生的讲述之后,才知道了钱基广先生的名字,又在好多种计算机史志、年鉴和网络材料中找到到了钱先生等前辈的名字,幸好网络和电话四通八达,我今天终于和远在澳大利亚探亲的钱先生通话。

新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和钱基广

738厂的亭子,是大家聚会合影的圣地。钱基广(二排中)

    钱夫人接听了电话,我作了自我介绍之后,钱先生拿起电话很惊讶,因为我能够找到他的联系方式。听起来,他的声音很洪亮,几十年前的经历,还记忆得非常清楚。虽然是初次通话,我们一直交谈了近半小时,一会儿,钱先生又回电,说是没有收到我的邮件,又确认了邮箱地址。

 

     当年,说是做计算机,其实要完成所有的成套外部设备,要让计算机数据能够进出,可不是简单的事。有的东西有苏联的图纸、器件、样品,而大部分设备是没有参考的。众口一词地说,钱先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钱先生从上海交大电信系毕业仅仅3年。

  

   钱先生告诉我,在自主完成磁心板设计、生产之后,有一个鉴定报告,反映了当年的工作情况。另外,1962年,在合肥召开全国第二届计算机交流会,他上台介绍了103计算机的生产、维护,当年的工作,使得产品得到优秀的质量评价,所以,738厂在学术会议上成为难得的主角,他感到很光荣。

 新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和钱基广

   103机的三机柜产品(左)七三八厂全景(右)

   后来,738厂几经讨论上马121计算机,因为工厂的生产条件改善,人员水平快速提高,不仅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还能够抽出人员支援贵州的830厂筹建,使那边的计算机提前一年出厂。

 

背景材料:

     1957年,中国决定研制计算机,先仿制苏联产品。738厂从交换机生产线抽调人员,成立总设计科第二设计室,下辖103、104两个机组。工厂生产计算机的负责人为顾存俊、陆学逊,103组钱基广,104组任公越。 

   9月28日,计算所莫根生和钱基广到二机部十局接收第一批M-3机图纸。厂里随即成立独立于交换机设计室之外的第二个设计室——计算机设计室。钱基广任103机室主任,成为第一个负责103计算机电路技术的工程设计人员。 

1958年一季度,开始加工零件和布线、装配、焊接。中科院计算所承担了编制接线表的工作。5月30日全套设备制备完毕,运到计算所。8月1日,厂所合作完成全部调试工作,可进行几分钟的运算,并公开表演。

 

     中科院八室负责103 机 研制 的是以莫根生、 张梓昌为首 的103 机 研制组。设计结构组组长莫根生,电路组组长郑守祺,顾尔旺负责磁鼓,孙仲谦负责打印机,张品贤负责磁带机。

 

 

   103机,二进制30位,运算速度30次/秒,存贮器为1K磁鼓,三个机柜占地40平方米。

    103机参照的是苏联M-3小型计算机,原图纸中错误很多,电路设计也有重大问题,进行了多项修改。

从1959年开始,按修改后图纸生产103机;一些产品直接提供给用户调试。到1960年中,共生产了18台。

1960年7,8月起,对外停止供应设备。要求生产安装后开机就能使用的成熟产品,要达到生产定型要求,调试成功的103机整套设备才允许出厂。

 

    在钱基广室主任组织下,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控制生产技术,彻底修改了电路设计。计算机使用的脉冲变压器、氧化铜整流器等器件均由工厂自制,提高了工艺,图纸达到生产鉴定标准。二极管与门、或门逻辑电路采用氧化铜整流器(二极管),经钱基广改进使用20片组装可稳定工作。生产的第19台产品为样机,可稳定运行24小时。

 

    1961年12月22日,103机通过生产鉴定,改称为DJS-1型电子计算机,生产了16台之多。用户安装之后,每日,每周按操作要求维护,机器可整日工作,产品质量大为提高。

 

   1963年,成功试制了2048位磁芯存储器的103计算机,1965年,相继为老、新用户加配机柜和附件。加装磁芯存储器作主存储器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从原使用磁鼓存储器的30次/秒提高到1500次/秒。

 

   中国的首批计算机研究和应用人员,就是在这种型号的计算机上开始了计算机和信息化的征途。

 

 

钱基广

    1934年2月出生,祖籍宁波,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讯系本科,九三成员。1959年738厂第一批工程师;1981年电子部第一批高级工程师;1989年浙江省首批享有教授待遇的高级工程师;1993年被选拔为有突出贡献国家级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退休。

   在738厂等三个电子部部属企业和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工作。1957年起多次担任计算机新产品主持设计师和主管技术领导。

 

738厂期间:1955年至1966年3月:

    总设计科第二设计室103机组长、计算机技术科(简称三技科)电路室主任,103机主持设计师、三技科电子一室主任,103机和CX-1型磁芯存贮器主持设计师;三技科电子三室主任,121晶体管计算机主持设计师;筹备830厂建厂。

830厂期间:1966年3月至1980年7月,贵州:

   筹备组技术组组长、第三代中大型计算机DJS-15机主要设计者之一。

4509厂和中磁公司期间:1980年8月至1994年,杭州:(4509厂与中磁合并)

   检验科科长、计算机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副厂长;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副总工程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