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2008-11-10 22:07:39)
标签:

电报

人民日报

电报大楼

创新

邮电研究院

分类: 计算机史

   这篇博客所述的事情,和你们大家都有过关联,至少许多下乡知识青年,都接到过“XX生病,速归。”的请假电报。或是:

  “明天21次到京,5车厢,请接站。二舅妈”。

创新——应当说是去做非常有价值,而又没有人去做过的事。社会在进步,我还面对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当能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创新的事例和人士,被遗忘。当然,生活在继续,一年年许多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许多人离开了,更多的年青人在长大。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记忆,也不是所创新的经历都要为所有的人来记忆,但是关系到大家的事是应当被记忆的。 

 

我要说的是,关系到一个行业——计算机和信息化的创新发展的事,是我们应当记忆的。不幸的是,恰好就是计算机的起源,我要说的是计算机在中国的起源,其中许多事例被遗忘了,随着设备更新,一些被淘汰了。而这些创新却是那一个时代最精采的创造,燃烧的是他们青春年华中最有价值激情和最富创造力的一段时光,也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今天,拿到了从石家庄辗转送来的两份材料,收获巨大。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三室杨春祥主任(右五)和王济东(右三)在检查电路板。

 

这是1975年广交会的宣传材料,首创中国电子数字产品出口先例。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试验打印机。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电报大楼国际报房场景,这里多用英文。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装满1万汉字点阵的译报机

(我找到的第一张照片,北京电报大楼都没见到)。

 

至今,还没有找到当年的译报电文,要见到都是文物了。大家可以回家翻箱倒柜看一看。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1969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该研究室半个月里,两个使用几十年的项目,两次占据了这家报纸同一版面的同样位置,不简单吧。 

 

电子式中文快速译码机, 是当时邮电部6401大会战科研项目之一。当时,电传机接收下四位数码电文,再由译电人员以每分钟译出二十几个中文字的速度,写在四码电文下面,才能投送到用户手中,译电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 

 

1965年初邮电部研究院三室立项研究,没有什么资料可参考,采用机械打字方式很困难(世纪初林语堂就在美国试验未成)。只有采用电子方式才有可能实现,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新设想。我国半导体计算机也才刚刚问世,存储容量也很有限,设想将一个中文字用400比特组成,老电码本上近1万个中文字,总的信息量就是400万,计算机很难承受下这样大的信息量。 

 

最终只用了8万颗记忆小磁芯(和大米粒短轴直径相近),研制成了近1万个中文字的字库,中文字的点阵是20*20,这是中国首创的汉字信息化先例。不仅成功投产,还实现产业化,在山西候马批量生产,供应全国城市邮电局和部队。 

 

如何将汉字快速地印在电报纸上,又是一个难题。确定采取静电印字方式,研制成功了20*20点阵的中文印字机。

 

使用20根0.1毫米的金属丝(和小姑娘的头发差不多吧),均匀排列在5毫米的距离上,还要抗击500伏电压,终于完成了“打印头”。

 

有了上述两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快速译码机成功了。

 

1968年研制出科研样机,在上海电报局试用。整个上海报房仅使用一台译电机就完成了全上海的译电工作,将各条电路接收的电报凿孔纸条,通过光电输入机,将电报信号输入给译电机,译电机自动按照中文电报格式,准确无误地将中文电文印在电报纸上,每分钟能译出1500个中文字,相当人工译电的75倍。大大提高电报通信速度和质量,改善译电人员的劳动强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69年邮电研究院试制出了3台生产样机,安装在北京电报大楼、上海电报局和解放军部队。国庆20周年前夕,9月26日《人民日报》作为重大科研成果在头版头条向全国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研究院也召开了庆祝大会。

 

后来,研究院停摆,三室一半人员下放五七干校,一半人员内迁山西,产品转到山西侯马邮电部第七研究所生产,先后生产了近百台,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由于单位改制,老同志退休,资料散失。电信博物馆也没有实物和资料。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上周一,我们的老主任杨春祥正好是83岁生日。上述材料就是他保存的。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研制出打印头的全国劳模王济东。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后排左一是王艺华,六连,其余多数是八连的.大部分人上了阳新,少数直接去山西候马七所,北京基本没有人留下,除去个别。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三室电报专业人员回顾合影。
40年前的激情创造——电报译报机

 

我的《计算机史料》搜集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这是在北京邮电大学和项目组的同事们讨论,其中多数人没有去阳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