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和人才的起源

标签:
计算机电子管同学有线电厂738厂实习杂谈 |
分类: 计算机史 |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二机部和科学院决定,利用计算机训练班的技术力量,仿制苏联Μ-3小型电子管计算机和Μ-20(后改仿БЭСΜ-Ⅱ)大型电子管计算机,分别定名为103、104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试制工作于1957年下半年始,由科学院计算所与二机部所属生产自动电话交换机的北京有线电厂共同完成。103机的负责人是莫根生,张梓昌;104机的负责人是吴几康,张效祥。有线电厂生产负责人为顾存俊、陆学逊,103组钱基广,104组任公越。
103机于1958年在北京有线电厂加工零件, 6月1日,装焊完毕,运到刚建成的科学院计算所大楼(在此以前是在西苑旅社办公)二层103机房里组装和调试。8月1日进行公开表演运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宣布:我国“有了”计算机。
西苑饭店的纪念碑
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参加中国首台计算机103,104机试制的大部分技术人员,当时还未分开成二个设计室。在厂内合影。前第二排中间是室主任钱基广
738厂技术情报室为奖励计算机设计科的‘先进兼职情报小组’,摄影留念。
北京航空学院高班计算机专业学生下厂实习结束,拍照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