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9425315.jpg
今天首次在单双日限行出行,08:35在皂君庙东里等候北行的319线。还好不到10分钟一连来了3辆车,车辆的间距约100米(之后在运行中会越来越靠近的)。辛苦的是早在这等候的乘客,大约最多会超过15分钟(上班的15分钟,使人心焦急)。
返回时,我就有了体会,从12:26在保福寺桥北等候了13分钟。要向南行只此一线,等候无望我就走向桥南,可以乘660、奥运专线等线向南行。走到时319也来了,看这多人,我没有上车。这时12:44。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9101493.jpg
它走了,12:44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10710026.jpg
回头,后车就到,照片上也是12:44。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10614033.jpg
没有几位乘客,售票员说单双限行,还是有堵点,全乱。中午不是高峰也堵车,要是8月8日开幕时,大批宾客到来呢?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11140096.jpg
下一站,追上了前车。马路上汽车确实不多,为什么还堵车,应当是交委的课题。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12922378.jpg
我们的上层就坐了5、6位乘客,后边空空如也。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13955090.jpg
到了大钟寺,乘客们会自动优化,选择后车。
http://blog.gmw.cn/UploadFiles/2008-7/222313646127.jpg
前车启动走了,志愿者们都过来了,两车距离,也就20米。我在后车上层拍照。
问题是,在保福寺北站,坐了几位乘客的“奥运8线”,依据大站区间不停靠。多位乘客在炽热的阳光下,空着肚子,看着空车迅驰而过。
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智能交通系统,投入巨大。其实,要是依赖移动网络,用定位手机就能够实现智能调度。在同方向遇到堵车时,空载的公交车,可以在系统指令下临时增加停靠站。
我把这种功能比喻为“润滑”,它应当是信息系统的目标和数字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信息化不是做给公众看的,而是要真的用上。
虽然,奥运交通采取了众多措施。但是,还是有堵点,一是交通的系统整合不够,不能利用交规和标志有效调动局部车流,也不能采用动态“优化”的方式调整“流量、流向”。二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处、一车不协调,将造成整体的扰乱。
虽然,谁也不能实现公交车的均匀等距行进。但是,我们能够灵活调动不同的路线,临时“借用”它线,应当也是一种调度方法,只要使乘客少等候,那怕乘客多刷一二次卡换乘,大家也是愿意的。因为,在当前和若干年内,乘客的“智能”总是高于信息系统的。
我的这篇文章就是要说明,智能交通系统,要能够像普通乘客一样,可以随机选择车辆(并非总是上先到的汽车),才是真正的个性化和节省资源、提高了服务水平。
可惜,在科技奥运中,几乎很少有智能系统的灵活试验入选。大多都是固定的设备,适应直观管理的举措。
24日补充:北京晚报的照片新闻

上午,通州区的公交在北苑车站,堵成一串,200—300米。不是因为堵车,就是公交车自家在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