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急就是生命

(2008-07-11 01:13:41)
标签:

地震

生命

预警

应急

信息系统

杂谈

分类: 公共安全和地震

    汶川地震的救援经验如何变为社会的财富,提升管理水平和责任感,应当是“坏事变成好事”的一种辩证法,也会是死难、失踪的8万同胞的愿望。当然,要有救援装备和技术,还要和行政机制与管理构成一种灵活的系统,才能争分夺秒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在汶川救援中,要是没有部队当然不行,而部队要是没有直升机、吊车、堆土机、电台等等也是不行的。

    听说地震部门又在要求增加开销,设置多种设备。我担心的是,有了设备而没有预警理念,可能比没有设备还要糟糕。

714843分,日本岩手县发生里氏7.2级地震。84351秒预测到震动,3秒后即气象厅在电视上公告:“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距震中30公里的地方在地震波之前10多秒就可以看到。

利用地震两种波速的时间差预警,虽然10多秒来不及疏散人群,但是来得及自动切断煤气、停止送电、停驶高速列车,中止起重作业、尤其是让电梯停靠楼层下客等等。

地震是突发的,我们现在还不一定要模仿日本人去预警地震,但是争取预警时间却是应当学习的。9日,九江因水库泄洪冲走农妇,溺水死亡,要是有了预警机制就可以避免死伤。据说暴雨使水位猛涨,超过警戒水位。2时许,马头水库泄洪,虽然开闸“逐步增快”,因“水流太急”,导致下游杨柳河8名妇女落水。此类水库泄洪伤亡事故屡屡发生,如贵州某水库泄洪冲走了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北京永定河也冲走游客,突发洪流完全让人措手不及。

技术设备,尤其是信息技术设备是要和灾害、和人竞争“时间”,要和大自然“校准”突发事件的地理坐标精度。可惜,当今信息化设备大多被当作是“展示窗口”、“政绩形象”,甚至是创收的源泉,展示的是屏幕的大小、终端的阵列和图像的精致,和机制与人的反应时有断裂。

2006741156分,在河北文安发生的5.1级地震,经过了20分钟之后,在12:16由央视发布。据说,实际上地震局不到5分钟就测定了坐标和震级,但是要等候局长前来签字,然后才能将数据传送给央视。

当预警机制是由机构和职责来确定时,人的动作就成为系统反应时间的主要“时间常数”,这本来是我们测定自控系统的品质参数,却受制于人。我就问过地震局的人士,你们就不能把信息先“联动”传送到央视,等到局长从外面回到办公室签字,通知央视播出。局长的动作“精度”,和电脑、通信系统,自然不是一个等级的,其实,就是在60年前,没有电脑系统时,也能够在突发问题时,快速调控。例如开国大典的礼花施放,就是人和设备的三道措施,还真在设备故障时,保障了整个天安门广场的礼花同步升空。

计算机专业的典型流程就是串联与并联的分析与破解,我们一方面总是要试图采购安装最好的设备,千方百计地争取其“时间参数”先进再先进,为此不惜工本。而另一方面,在管理机制上的故步自封和不作为,却让先进设备无功而为。

去年,杭州湾的钱塘观潮,制定了人与通信系统集成的管理机制,防范海浪卷人。据说,已经使用了文字警示和短信息,还有专人配合安防,估计应当终结了“潮害”;这次,九江泄洪的事故,会不会成为江水波涛伤人的终结者呢?

要说预警指挥,应当说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支持下,添加投入少、效能高的信息系统,所需的功能都应能设计出来。但是,有的单位,往往是需要实用的性能没有提出,而没有价值的花架子,却层层叠叠。

说到预警,这次上海闸北公安分局袭警案也反映了楼宇安保系统缺失,杨佳从一楼治安值班室起,先后在91011楼楼梯、21楼电梯口处对毫无戒备的民警挥刀戳砍,最后冲进2113室行凶,直到被合力制服警方公布案件详情没有列举具体时间,我以为至少要经历2分钟以上。

遇害民警,在受袭时或埋头工作、或在等候电梯、或在楼道中经过,赤手空拳、毫无准备,措手不及。要是大楼有合用的预警手段,也可立即用音响警示所有楼层,让民警、职工警觉防备,这种系统也是不难设计与安装、应用的。另外,成龙电影中常见的,在格斗中阻止电梯运行的招数,这次也没有人去操作。当然从社会科学,从法制入手,杜绝这种悲剧的产生更为根本。

安县的叶校长每个学期都要学生演习,保障了师生地震中的全面安全。而警方、广电和能源等等的“管理枢纽”是否每年也有安全预警现场演练?上次央视奥运会发布,让一位妻子搭载奥运传媒,到场讲述259秒传播到了全球。我也以为,在场的央视领导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完全可以指挥切断话筒、或是播放欢快的音乐(就像当今在国际展览中心会场经常领教到的痛苦的高音量),缩减“家事”的影响力,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种管理素质,也是一种应急能力。

总之,作为自动控制的专业人士,我对应急预警的看法是:

 

应急信息系统应当和信息基础措施合为一体;

应急信息系统的功能应当为人所用;

应急信息系统应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