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邮电五中航海俱乐部奥运会 |
分类: 母校-北京五中和小学 |
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作为上学时代的业余运动员和教练,我对全民健身充满了幸福的回忆。运动不仅是体育锻练,也是一种拼搏奋发的精神,一直鼓舞我和同学们的人生。
1963年9月大队人马在颐和园驶帆,多幸福的日子。
1963年10月,颐和园,北京市航海比赛1000米荡桨,共四道。裁判船升着国旗,很正规吧?我们北邮男女同学双双冠军,那天风还可以。
初中同学使用的是改进的小型平底舢舨,同样也有六支桨和舵,一切进退听从只能坐着的舵手号令。现在,那边盖了一个不伧不类的亭子,可是竞相前进的热烈气氛却没有了。
今天的后海南侧,大树曾经见证了航海运动,现在已经是过眼烟云了。
训练属于“国防体育”,那时国防体委主任是李达上将。学习苏联体制,大批训练摩托车、摩托艇、跳伞、滑翔、射击、无线电还有航模、船模,教练大都是三军退役军官。文革后撤销了体制,项目还在。不过把全民体育办成了竞技体育,一般人就没有参与训练、比赛的机会了。
北京的颐和园、龙潭湖、宣武门(能够划到玉渊潭)也都有俱乐部。其他城市除了青岛是大本营之外,厦门、广州和武汉、长春、成都、重庆等地也都有俱乐部。每年还在青岛举行全国比赛,国家队(北京体院)还到苏联、保加利亚参加国际比赛(社会主义阵营)。
参加舢舨训练不考试、不收各种费用,完全免费,参加教练员集训的同学还有国家的伙食补贴12元,自己再交6元,共18元,当年北京市规定中学伙食费8元,18元就相当好了。按学校组织整队训练。从“五一”到“十一”每周可以参加二、三次训练,每次2小时。一般每分钟划28桨,每桨都要使出全身力气,桨的长度为2米30左右,手掌磨出血泡是常事。划船主要是用腰和腿,练习下来全身四肢酸疼不说,臀部磨破的同学只好侧身坐椅子,好似对面是威严的皇帝。一个暑假下来,坚持训练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等到开学,队员们黧黑的皮肤,坚实粗壮的胳膊和后背都会隆起的肌肉,自然成为同学们的羡慕对象。
校队要加强训练,每天早上就要顺后海划一圈,大约5000米,50分钟吧。
男校的主力是北京三中、十三中、七中和五中;女校有女六中、女八中等。经常参加活动的大约有40—50个学校,还有几个工厂。十年中,参加过训练的同学,应当达到近万人,光我们中学就不下500人,有的同学后来就参加了海军。
1958年北京少年冠军队——北京五中(右侧1号领桨现在是知名话剧演员王福林)
一般人不知道的,划船不仅用手臂,要用大腿、用腰劲,还要同步转手腕。看,大家的手腕一起转动,桨叶角度一致,非常漂亮,是一种表演和艺术,是力量的持续,难怪得到市级冠军称号。后果是累全身、锻练全身,肌肉全身,非英雄好汉承受不起。
大学之中,男女都获得和一直保持冠军的是邮电学院,清华和北大只好次之。1963年,在颐和园进行 1000米比赛,因为他们慢了一点,当时没有广角镜头的照片上两校都没有出现,只有冠军孤零零的一条船,率先到达终点。看不出来是比赛,原因是那时的相机还没有配备广角镜头。
北邮的纪念册上有一页是舢舨队的女同学,在后海训练,可见学院对舢舨队成绩的肯定。立桨致敬。
1963北京市舢舨男女冠军——北京邮电学院(中间穿风衣的是刘副院长)男队,17孔桥上,注意后边颐和园佛香阁远景。
只要有北京市有比赛,冠军就是北邮,1963年夏天在颐和园集训,照于谐趣园。
困难时期渡过,伙食不错。吃饭的照片忘记扫描。(作者前左二)
1958年的暑假,我带着北京五中的21个初中同学集中住在学校的教室里。每天像海军仪仗队一样,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北新桥的细管胡同走到后海,大家一路上可自豪啦。到了后海,有3艘舢舨供我们练习2个小时,每条船都是六个座位,六把桨。训练的单调和艰苦,与所有运动项目一样,就不必细说,最后迎来的是冠军的银杯和三连冠的荣誉,这也就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没有参加和不坚持而退出的同学,自己去后悔吧。现在,有钱都没有条件了!
用力拉桨,磨破的是屁股。(后海—岸边停泊的是一艘大舢舨)
有意思的事,主力一队正在紧张训练时,一条鲤鱼跳龙门般跃入了船舱。鱼是拿回学校给了食堂的大师傅,必将获得冠军的喜悦却留在我们的期待中。
为了加快180度折返的速度,左舷的3人采用了一种新的划桨节奏。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发现外校有人跟踪偷窥,便把这种“秘密武器”的练习放在天黑之后。谁知赛前,俱乐部决定把250米往返荡桨,改为直行500米,拐弯动作就不再有优势了。
1963年的颐和园驶帆比赛,北邮女队。
到了10月下旬正式比赛时,我们的校队在两岸人群的欢呼声中,一股作气以3分11秒拿下了第一,比第二名快了整整6秒钟,他们被拉下10多米。当我们捧着银杯、银盾回到学校时,大家决心一定要三连冠,把流动奖杯留下来,我们将是北京市最优秀的运动队。以后,还真的做到了,五中就是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