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元培先生要教育部评估吗?

(2008-04-12 02:22:43)
标签:

蔡元培

教育部

评估

袁俏

广西

师范大学

杂谈

分类: 快乐生活保健美食
   大学校长破格接待"教育部借调秘书"的照片,引发评论纷纷,虽事出有因,也不应就事论事,要从背景环境剖析原因。经常有这样的事,一段时间里,大家的"共识"成为惯例,闹得如火如荼,然而事后证实却都是白做功,甚至是闹剧。别说学校评估,就是所谓"教育产业化"又如何评估与把握,不也是一场空吗?局部需求和可行的事,成为一个普遍作法,也会利弊共生,"合影照片"仅是其之反映。

   袁俏师大1.jpg

   九位校领导中的六位隆重接待评估组秘书——见学校网站

 

    大学隆重接待上级评估组女秘书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我以为要撇开性别、资历来讨论才有价值,而非简单地成为“评估花絮”。 

 

    国家大,学校多,没法按照历史阶段、人数多少等等一刀切,评估是管理方式之一。不仅是教育,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基地等等也都采用评估和"资格认证"的方式。校长们不能免俗,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堕入了误区。

 

    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停止地区、行业对企业的评估、评定、评奖,也说明了在目前的环境之下,"没有量化的主观方式"评审方式的问题。

 

    我曾借用到科技口许多年,了解类似情况,自然见怪不怪。每年的项目申报、评定等等也要召开会议和"深入基层"。别说校长、就是副市长宴请部委处长、省长到北京要求见局司长也是屡见不鲜(还常有闭门羹呢)。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说过,他的意见经常被国家计委管钱的处长否决,何况是地方的校长们。另一方面,对学校的评估也可以看做是对学生"高考"跨栏的一种延伸,纵有议论纷纷,依然没有更好的办法。

 

    问题之一:评估接待的等级是否就是评估的组成部分?突出了接待过程和规格,评估的实质甚至形式会不会弱化?要是没有接待规格,是否就会影响评估?

 

   问题之二是:"应酬"过程居然成为校方的正式记录和展示,是否反映了校长们选材的角度出现的偏差。

 

   提到大学和教育,就会想到早年的北京大学,就会想到蔡元培先生。因为有了蔡元培先生的延揽人才,集聚、培养了一大批学者,才使北大精神得以产生和传承。而这一点反而没有引起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的重视。

 

   蔡先生在辛亥革命后任过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却不以官员自居,更不承认做大学校长是做官。他还主张学生进大学"不当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蔡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指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先生要使用和提携的人,就是要一心研究学问的人,要有德行和爱心的人,由此给了北京大学以灵魂,造就了"北大精神",亦是中华民族获得一次精神飞跃的过程。

 

    1912年10月,蔡先生在就任教育总长之时,亲自起草了"大学令"22条,首条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4年后的1916年底,蔡先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转而亲自执行"大学令",卓有成效。近百年之后的今日,"大学令"的宗旨,也是值得诸多院校对照和研讨的"教育理念"。

 

    蔡先生任北大校长多年,提倡科学研究,力图树立新风。而他自己就是一位中国学问很深、民族意识极强的人,又以中年之身到欧洲留学多年,对于中西文化取融会贯通的态度,精选其优。这种背景下,蔡先生的功绩根本不需要有一个部门去评估,也不要授予什么"官级"。那是因为蔡先生的教育思想和众多的大师的影响,已在北大的价值和精神中体现、传承。

 

    众多大师的经历,反映了蔡先生的慧眼识人、用人,更是蔡先生"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两种精神的体现。要是蔡先生亲自去车站迎候聘请的年轻教师,倒不让人奇怪。其中有的留洋归来,卓有建树;有的还没有大学学历,如熊十力先生等。对了,不说合影,就是熊十力先生还在天津教中学时,蔡先生就为他的著作写序,也是破格吧。现在有几位部级领导为大中学教师的著作写序?而12年后他第二次为熊十力写序,已经是他的成名著--《新维识论》。

 

    不知道与"秘书"合影的校领导们,有没有这样的"雅量"。

 

    当今,中国文化、科技虽然发展迅速,然而与百年前相比,在学术道德和研究方法上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形成蔡先生所批评的"不仅对学术、学者的评价依赖于文凭和官职,而诸多门派已经影响教育与学术的发展",甚至"一个机关只能容纳一派的人,或一种思想"。在学术上,引进的"西学"常试图排斥"本土"思想,在新兴专业分类中"重硬轻软",至于剽窃、作弊之风,更为盛行。

 

    顺便说,在中国文化中,有的事是不能做可以说;有的是可以做,不能、不要说。校长们和上面的人合影,作为非正式活动,也是未尝不可,但是总不应当作为学校的工作要闻。"人情"、或是"公关",成为评估工作的正式内容,反而弄巧成拙,校方急忙删除网站,也是说明他们心有"自知之明"。

 

    当然,要是袁俏有20年工龄、要是袁俏不是如此俏丽的美女、要是袁俏连续发表了"评估的日子""袁迹高校""俏说评迹"等洋洋大作,事情也就不同了。

 

    至于评论袁教师是"借用"的,说她只是"科员",这种评论我不赞成,不应当用一种倾向去批评另一种倾向。借用只是一种资格,是普遍现象,从机关到央视,能借用的部门比比皆是。

 

    校方可能是无可奈何,袁女士也会感觉委屈。其实从大局来看,也是中国高等学校官场化的必然。最简单的改变办法就是将这类大学的领导数额压缩30%,大约就没有或是减少这些应酬了,还不行,再继续压缩。

 

    但愿校长们经常到车站、机场去迎接讲学的教师,与优秀教师、学生合影,和贫困生及他们的家长们促膝谈心。把这些和接待上级机关的内容一起宏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端的忙碌
后一篇:今天重庆风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