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似乎是又简单,又复杂。当然,对于不做农业、也不做工业的人们,就会觉得简单。似乎,来来回回地组合,两个品种合一,就成了优质良种,其实不是这样的。
1,水稻是自身的雌雄花蕊共体的,要是没有特别的干预,那它就是一代代地向下传递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品质,一代代地生存下去。见图1。
粉色代表雌蕊,绿蓝色表示雄蕊。示意的,找不到放大的稻花图谱。
2,在大自然中,千辛万苦地找到没有雄蕊的“野败”稻种(图2的“A”)。但是注意,人工是难于消除雄蕊的。就是动手术,它的下一代还应当是完整的种子。就像人类,伤员的孩子应当还是健全人。水稻会在是自然环境中发生蜕变,要有成千上万的稻穗中寻找出来,寻找很艰苦、找到也很幸运。
3,就算进行了杂交,往往得不到优势在稻穗上的品种,有一阶段的水稻就长杆子。如图4的“A”X“B”,不一定得到高产的“C”。
4,所以要大田产生大量的“不育系”,(图3的“A”);再和许许多多的“B”杂交,从中选择出“保持系”,发展成大批良种,去进行普遍生产。(图5的“C”)
5,不同品种,特别是要有地域差距的品种,往往会得到优秀的组合(和人类的繁育类似啊!)。所以我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示意“C”是“A”和“B”的优秀因子的组合。
说得简单,实际上袁隆平先生,做起来要经历成千上万的实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方法是难于做到的。
不论在国内外,都有人在做同样类似的工作。有的人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水稻是雌雄并株植物,不可能实现杂交优化;
还有的人没有找到入门的步骤,乱七八糟地进行交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人们要学习、要探索。
我述说袁隆平先生的功绩和简要的内容,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方法、分析方法,看待生命的视角,对信息产业、城市管理、医疗、教育等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