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患者医院医疗医生大夫护士看病医改医保挂号交费短信息杂谈 |
分类: 信息化与互联网 |
2008年3月10日,上海市首台“门诊候诊短信提示排队系统”在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正式投用。病人刷一下就诊卡,再输入手机号,就行了!有了新系统,就诊患者不再有形"排队",可以出外逛街或处理其他事务。
许小姐的手机是在前面还有30位患者时,接到提醒短信的。当时妇科门诊共有14位医生坐诊,等于在许小姐之前,平均每位医生还有两位候诊患者。排队机提示患者选择"提前量":在还有30位或是20位病人时,系统发出短消息提醒就诊。
目前,妇幼保健院每天门诊量约在2000至3000人,院方率先在妇科门诊推广“短信提示”,今后,将在全院各科室逐渐推广这套就医服务模式。
?/P>
?/P>
从银行的等候语音"叫号"到妇幼保健院的短信息"叫号",是一个进步。对于上千患者等候的服务,使用数字系统无疑大大改善了就诊环境,也缓解了病人心情。然而,这并非是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众所周知,3G的开放,应当使上述业务彻底变化。患者不再使用短信息,而是把在自己前面的候诊病人的数量“实时”的发送给所有登录的手机。这时,患者通过自己手机上的“排队数字窗口”不仅可以随时了解进程,还不会因为怀疑系统“失误”而产生的“短信息焦虑症”。
这些应用问题在业内已经讨论很多了,但是我提出这一案例并非是告诉大家3G可以做什么。而是要提问:电信运营商要为3G新业务的开通要做什么。显然,如果所有医院(和银行、商业、交通等单位)都要开通一个自己“短信息服务系统”,不仅不经济,而且也不利用综合应用数据与数据安全。
要是移动运营商开发了“区域综合排队平台”,各个医院等等服务单位可以简便登陆使用,同时所有的系统数据也成为“医院日志”,掌握了一年四季每天不同病人的类别、数量,医生的进度等等工作量(通过客户通道按日提供多元服务数据)。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把业务管理和通信服务结合在一起。
再列举一个事例,有关单位在北京要开通一个“寻找卫生间”短信息服务。对于内急的出行人员自然是一个福音。但是,对市政府规划部门来说,如果仅仅汇总每天有若干人在紧急状态下找到了“卫生间”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政府规划部门需要的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在何处、何时有多少寻找卫生间的出行人员,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调整新的卫生间的布局规划。一个卫生间要几十万元,修建的规模与位置不合适就是极大的浪费。在完成数字城市的建设之后,所有个体的需求,都会依据时间和空间的分类汇集到一起,这才为政府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依据。
我以为当前的通信、网络发展虽然是在紧锣密鼓的吆喝,然而我们的管理和应用思维还没有见到多少提前量。北京西直门、东直门交通枢纽在系统功能上的认识不足和因为没有“封闭换乘”和“流量预测”,在建成之后立即要进行大型改造,被业内称之为“硬伤”,已经说明了现代交通观念的落后与系统思想的落后的危害。难道在信息产业界不是也存在类似不足吗?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之后,不仅要提出技术和业务的发展目标,推动这些新业务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研究决策,为了实现这些业务,我们在战略发展和观念决策上要做什么调整与组织工作,要有那些提前量和战略跨越。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要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推进自动设备的服务,还要要将其构成信息系统;更进一步,要要在服务资源与基础设备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推动。
为此,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客户、运营商、开发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等都要做许多规划、标准、论证工作,才能实现在3G开通之后的顺利运营。不然,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基础设施使用了新的数据传输管理系统,而末端设备和服务水平还是在模拟通信时代的观念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