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电信和邮政、银行类似,都是以地区(省市)和异地构成二级管理的运营网络,所以其本地和异地(长途)才有服务科目与收费上的区别。
对移动电话来说,与此相同的是继承了电信的本地和长途服务;不同之处是“漫游”管理,移动电话到了异地之后,不论你和当地的客户通话,或是和原来城市的用户通话,都要收取漫游费,原因就是你的客户资料和收费记录、通话存档等都要在注册地完成,数据来来往往当然要收费,而且还是按照通话时间叠加收费,这也是移动电话运营商的一大“财源”。不过,从技术上可以很简单地调整管理方式,收费成本也就随之变化了。
网络技术和经济规模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任何人到了外地,马上就会收到当地移动的短信息,欢迎你到达。这种服务是免费的,其成本也不高,技术上是很简便的。就是说,客户到了外地,有人呼叫时,马上就能够找到、接通;反之,自己也有权通过当地网络接入和呼叫他人。
漫游客户与本地用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资费数据和计费方式。按照目前的解释,是要对漫游用户的任何通话进行全程计时监管,成本自然高起来了。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实施“漫游”监管,就是把漫游用户的计费资料“临时本地化”,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第一,通话时的计费方式和管理成本与本地客户完全相同;
第二,仅仅在客户进入和离开当地时,将资费资料转移到新的地区。
也就是说,用户漫游的成本要从计时,改为计次,取决于进入本地的手续。就和出国的签证一样,进出海关才盖章,平时就可以享受“本地居民”的相同待遇。
拿小灵通客户来说事,小灵通本来是没有漫游功能的。但在机卡分离之后,小灵通客户不是也可以漫游了吗?购买一个带有号码的当地卡,就得到本地用户资格;离开时再退卡结账就完事。
对移动电话用户来说,可以在不更换号码的情况下,自动以数据数据交互的方式完成上述小灵通“漫游换卡”功能,使用户变为临时的“本地身份”。不过要将计费方式改为办理“出国签证”的一次性管理模式,技术与成本上都会降低,更大的好处是减掉了强加于人的计时收费漫游,鼓励用户通话,同样也增加了业务量。
从这里说,我主张限制移动运营商的漫游成本,而且不能以现有技术计算成本,要参照银行、邮局的异地汇款的成本来类比。你漫游到外地,不论时间多长、通话多久,其“签证”式的漫游收费也就是一次。
运营商的垄断和经营方式,限制的是技术创新和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努力;只有在产业政策和不同行业的类比之下,才能使新技术和网络充分的为公众所使用。在现有的收费体制下,运营商情愿开发成千上万种“套餐资费技术”,也不愿意进行漫游观念创新的变革,情愿限制普遍应用,也不愿意放弃垂手可摘的高额利润。
因而,我不主张取消“漫游功能”,但是漫游收费只能按照“出行到达异地”的一次性登录进行,要限制以通话次数来计算漫游和叠加的霸王经营方式。这不仅是服务成本与企业收益的问题,而是有关中国能不能从信息产业大国变成为信息产业强国的一个思维方法。
总结:
1,只要中国的移动电话还不能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本地网”,就有本地、异地通信的区别,就有客户“漫游”的业务;
2,不论采用任何收费方式,都要把“漫游”到异地的客户,视同当地客户,享受相同的收费待遇;
3,客户到“异地”漫游,可以收取一次性的“出行登记费”。
根据上述解释,不会再发生客户只要出门到异地,无论是和单位、家人通话都是“长途、漫游”,而客户和同城的移动电话通话,无论作为主叫、被叫也都要支付漫游费用的不合理现象。这种收费方式,绝对不是当年开发移动通信的初衷。
(实际操作中为了数据安全和防止作弊,还要有安全模块和数据监管系统,鉴于当前的用户通话记录查取、监管、成本、安全等需求,实际运用中比此处叙述的更为复杂。
管理需求是人为规定的,但无论从什么观点讨论,软件、客户通话资源和安全的管理,绝对不是“传送几个数据”。不能在讨论业务时低估安全防范,而到了出现安全问题时,又强调系统不够完善。就如同城市管理时,交通问题似乎只限于道路和车辆,实际上交通因素也是多元化,至少和城市社区布局有关。在信息化问题中,不同领域的问题,在数据流上反映出来的是其共性。
记录了中国长途电话历史的青铜甬道在图片中间,对面是西客站
http://xuzuzhe.blog.ccidnet.com/attachment/53507_8b3f177bc4afab7.jpg
看过青铜甬道上几千年的的发展,历朝历代、各行各业的跳跃变迁,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困扰当前的许多问题,在社会发展中,不过是一个瞬间而已。只有真正在历史上能够存留的,才是合理的。即使是这样,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往往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
我是中国首个全自动长途电话计算机计费系统项目成员,1969年完成调试,1976年在京津应用。由于“文革”推迟了6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