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运会门-票订购的系统失误

(2007-10-31 10:58:10)
标签:

it/科技

北京

奥运会

订票

门-票

互联网

网民

奥组委

信息系统

中国银行

观众

分类: 创新管理与市场
     奥运门票第二阶段预售首日预订热情高涨
                          网站瞬间访问量800万
     因技术原因暂停销售 票务中心向公众道歉
                           11月5日公布新办法
 

    10月30日,北京奥运会门票面向境内公众第二阶段预售正式启动。而次日一早,便宣布暂停销售。一方面说明对公众的热情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化的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在互动理念上存在问题。

    据说,上午9时至10时,官方票务网站的浏览量达到了800万次。由于瞬间访问数量过大,技术系统应对不畅,造成系统全面拥堵。

奥运会门-票订购的系统失误

    30日,中国银行北下关门票代售网点排队者众,该网点一整天也没有定购到一张门票,第一位排队者坚持不肯离开。笔者直接在网络上定购,9:00之后立刻进入,但是在填写复杂的表格时,仅3、4分钟很快就被“挤出”,然后一整天直到深夜凌晨也登录不上去。

    从报道来看,虽然对公众的订票热情估计不足是重要原因,而实质是准备工作和售票流程存在重大缺陷。

    第一,专业的银行服务网点没有专用系统,要和单独的网民同等的“抢票”。据说,银行已经提前提出了要求。

    第二,订票流程是在线选择,然后登记观众身份,操作时间过长。订票的限额居然长达“10分钟”。众所周知,拥堵不仅取决于访问量大,还和操作时间有关系。如果首先在登录订购之前提前登记好网民的全部订购资料,仅仅用一个ID作为订票标志。然后,用ID上网登录,选择观看场次,订购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

    第三,售票进度和余票动态当作“新闻”发布,在订购流程中没有体现,不仅浪费网民时间,就是在最后仅剩余少数项目门票时,在网上订票也同样要往返奔波。

     大规模的网上考试报名和“抢票”,类似问题多次出现失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应当采用以下流程:

     公众要提前预登记本人资料,获取ID号码,正式定购时无需输入资料,以节省网上时间。

    奥运会是大型活动,票源种类众多,不可能让网民在线观看所有项目比对一一选择,应当在奥组委网站上建立平台,或委托多个奥运会合作伙伴网站刊登比赛项目表格。网民通过“比赛项目定购选择”的点击,直接进入奥组委的“订票流程”,剩下的只是选择场次、票价,发送。

    由于比赛项目的票源在迅速减少,某场的门票售罄,其订购表格颜色变化,不再打开,不会耽误网民订购的“在线时间”,也使大家一目了然。节约网民的时间,就是节约系统时间。

    此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一次仅能够订购一个比赛类别,但是,如果方便选择多个类别,网民等候时间开销将大大增加。解决此类问题,将使系统设计复杂,对于一次性的订票系统可以放弃综合订购要求。

    凡是订购数额已满额的网民,将不能够登录;凡是错误操作或超时的网民,也将关闭一定时间的ID,之后才能上网订购。采用这样的时间控制方式,将大大缓解订票的拥堵队列。

    进一步说,互联网有独特的分布优势,由于人们的习惯,还是把网络当成了一个有形的“售票处”,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客户”分布;而是在同一时刻、同一空间让他们汇集,难免不出现严重拥堵。

    人与系统的互通之关键,就是可以让网民进行预处理,而此次奥运会门票订购的失误,就是一定要把所有的资料、选择流程一次完成。试问,99%的网民,都是第一次上订购网站,连点击位置都找不到,如何快速定票?一方面要考虑系统总体功能,一方面也要为众多网民准备“傻瓜式订票流程”,要精确测算网民操作时间。

    奥运会还有280多天,希望总结教训,面对众多公众的事务,都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才好。

    北京奥运会的这次订票失误,固然是因为公众对奥运会的高度热情所致,也是对互联网功能的认识不足。我们要探讨众多网民与系统互动的规律和实践,通过此次“订购拥堵”,对网络安全和应急系统,也应有新的规范和对策,直到上升为“人与系统”的理论去指导今后的大规模网络活动。做到了这一点,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贡献。 

(为了防止有人用“门-票”自动发广告贴,加了一个符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