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原德

(2007-07-17 20:04:06)
标签:

德行

讨厌

北京姑娘

北京胡同

老人

问候

老师

学生

汽车

农业时期

社会进步

分类: 读书杂感人生领悟
   

现在的北京姑娘已经不象她们的母辈小时那样,动不动就拉长了声音还带着十分好听的拐弯说一声“德行”。她们更喜欢说的除了“哇塞!”还有“讨厌”,不过这声“讨厌”要是拉长了声调还带着拐弯的话,就不是真的讨厌。只有象机关枪那样连续快捷地重复而且加重了语气,女孩子们可能才是真的“讨厌”了。

    说话可能也反映了观念的变化,“德行”作为日常用词少了,“德行”的规范是不是也就同样少起来了。德行的根本又在何处呢?

在熟人、亲友之间,在正常状态下,人们不分老少还是讲德行的。在现代城市中,德行没有固定的标准,更多的时候是做给别人去看和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去做的。有的人认为德行就是人的形象,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德行。否则为什么在无人认识之时、在无序的状态下,“德行”往往变成为“讨厌”。

我们小时候,不要说见到师长、长辈,就是见到胡同里的老人,不论认识不认识也得问候一声,起码也要侧身让路,这是北京人的基本德行。可是,在电视专题中看到的一所中学,教导主任为几十个学生走过身旁无人理采他而尴尬。他只好对记者说: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不招呼的,言下之意决不是自己的人缘不好。在长幼卑尊无序之时,想招呼老师的学生也只能逃避,而在他们的家中决非这种表现。

其实,学生招呼不招呼老师,对老师个人也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你不把老师当回事,老 师还是老师。可是,学生养成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今后进入社会也不会把别人当回事,最后倒霉的应当还是学生自己。这个道理家长是最清楚不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坐在用金属和塑料包装起来的汽车里面之时,好象自己也身价百倍。不仅不把用脚走路的人放在眼里,也不把自己的四轮同类放在眼里,他们就是这样经常在胡同中、在十字街头对峙。其实,他们内心也对堵车充满了焦虑,但是还要做出诸葛亮的神态,看看到底是谁着急。一旦堵车,交规便变得云飞烟散,司机或者说是驾车的人再也不怕扣分,他们敢逆行,敢从慢行道上超车,就是交警来了也不怕。

单位的班车多数是秩序井然,如果上班车象挤公交,这个企业大概快关张了。可是在地铁里,横冲直撞的人经常让别人下不成车,因为挤公交产生伤亡也并非一二次。道理只有一个,你是谁,我不认识你。

我们从农业时期的乡土社会走来,几千年的德行在一日千里的现代化城市中受到冲击。

在追逐金钱和权利之时,往往忘却了人生,忘记了人不是孤立存在。

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不完全是电脑与手机,也不是别墅和汽车,“有序”才是根本。社会越进步无序状态带来的损失就会更大,而且是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躲避的。当我们已经知道每一种生物的存在、每一种资源的丧失和污染都对我们的生命至关紧要之后,我们更应当知道,德行,不再是做给别人看的,德行是我们共同存在的根本。

(阳新 原载《北京晚报》2000年的一次道德问题征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