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雨,今儿算是中雨。下午正是雨大时,我去301医院给住院的某某送材料。出了五棵松地铁,看到车站出口的马路积水影响通行,突然想起这是马上就要讨论的信息系统应用案例。
于是拿出照相机,面对出口。本来想抓拍到一位跳跃而过的乘客,但跳的人是有,姿势还很漂亮,可是阴天相机反应速度自动降低,二次都没有照下来。从车站出来的MM,看见我的相机,大约认为不先进,质量不够好,不肯给我摆造型,闪身低头转向离去。因为我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也就将就用拍到的几张图片不再等候机会。

进站和出站的乘客都要从左边绕行。

终于偷拍到一位跳跃而过的小伙子,可惜我的动作又快了。
下雨和地铁,本来无关,或者关系不大。但是,出口难于通行就有了关系。
有的人绕道而行,有人跳跃,也有人没有当心而踏入水中。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要不是下雨,问题就不会暴露;
解决的方法是:搭板子成微型小桥、扔砖头“摸着石头过积水”、派出清洁队用大扫帚扫干净积水。
一劳永逸的办法是,等天晴之后施工。填平路面、加下水道或改用渗漏地砖。
北京的雨水不多、也不大,这事不难办。当然,也有个大院,施工的工头弄不懂渗漏砖有什么用。先挖地三尺照样铺水泥地面,再把渗漏砖整整齐齐地铺好。结果,让懂行的居民给举报了。这一切,因为透明,所以我们都能够看到、看懂,不像信息化的问题公婆都有理,各说各有理。
其实,信息系统的毛病和马路积水一样、一模一样的都有。
有的故障也是平日看不出来,等到流量增大,或是风吹草动之时,问题就出来了。
雨雪能够让交通瘫痪,雨雪也能够诱发事故。

这位比较细心的女同学,在低头观察水情,快速地思考,“过还是不过?”
同样,电脑和网络也可以“搭桥”、“钻洞”。程序员自然不必从电脑桌上跳过去,而数据可以输出之后,再重新人工录入,以前一些设计错误的系统,在使用的时候也只好“绕路”行走,和雨后地铁口的情景类似。
我想说的就是,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也要看周围的环境来综合评价。
有人认为:存在就是合理,只要存在就是成绩,有胜于无。
我说的是:地铁站口遭遇积水,受到影响的是乘客。你的机车、轨道再先进,智能水平再高,刷卡不论几折,这汪“积水”,还是阻延了乘客的速度,这就是我们数字北京的任务、数字城市的任务。
要是在打仗的时候,一个延误可能就成为“滑铁卢”。
所以,要做到“有”,也还要做到“好”。
在工业时代,地铁系统完好,就是完成任务。而到信息社会,你的系统再好,如果让公众不方便,影响公众速度,那你的系统就要改进。
我们的信息系统“积水”太多,所以影响了应用成效,这是应当尽快改进的。
千万别等下雨的时候就说,要改啊!等雨停了,就又没有人来管了。
千万别以为,偶说的就是这滩“积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