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07-04-29 22:18:10)
标签:

熊十力

汉字

因特网文化

排队乘车

四合院

吊脚楼

烙饼

汉堡包

冰淇淋

瓷器

分类: 《信息跨越》和论文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挑战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过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更为多见,激化之时才形成冲突。

早先,西方人不知道中国的瓷器究竟是怎么做成的。后来,荷兰人自己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调制颜料,称为——中国蓝(China Blue),用完全不同的工艺制作瓷器,称为——蓝白瓷。这时还没有文化的冲突,只有互补和进步。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价值观念上,价值的差异才能引起商业交易。双方的科学技术出现明显差异之后,必然带来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问题在于,我们往往容易注意直观的变化和表现形式上的冲突,而对这种冲突所引发的长趋势变化和后果则缺乏警觉。

直到西方的工业化撞击了中国的封建经济,两个文化之间才产生了冲突。80年前开始来自西方的纺织、卷烟等产品可以让民族企业倒闭。今天,不仅有形的家电、汽车产品的冲突依旧,而且两类文化间的冲突更加明显凸现,更加激烈,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影响。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文化观念的影响力取决于它体现的经济价值。从电子手表、蛤蟆镜、时装到彩电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带来了汽车、居室以至就业观念和生活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决不是创造几个名词和流行歌曲、蹦迪所能相比的。

在我们身边,现代化似乎意味着就是从地球上抹去北京的四合院、江浙的白墙黑瓦的小镇、福建的土楼、云南的吊脚楼,而一律代之以城市的大理石及玻璃幕墙大厦。意味着餐桌上的豆粥、小菜、烙饼和花茶换成麦当劳、汉堡包、冰淇淋与可口可乐,意味着女孩子穿着巴黎样式的时装,像美国人那样头发染成五颜六色。

我们可以引进计算机控制和优化的交通信号系统,但是却不能同时改变公众的散漫意志。

2001年,北京由“精神文明办公室”牵头,大张旗鼓地组织“排队乘车”,成立了“乘办”,抽调了一批负责任的工作人员。公共汽车的秩序因此见好,但是实际情况是“人在秩序在,人不在秩序也不在”,这里的“人”当然是指工作人员。所以,有人乐观地认为,要在北京建立“文革”前的乘车礼让秩序,“乘办”大概要坚持3年。

另一种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因为保持传统而往往试图限制进步,限制创新;又因为追逐进步而试图大刀阔斧地铲除传统,但是由于传统不是只从表面形式就能够清除的,所以矛盾依然如故。

“传统”不只是符号和形式,它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历史可以“戏说”,但是精神面貌不是单凭愿望就能够改变的。

不同的文化不过是源自不同思维的不同的认识观念而已。我们并不满足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和作出解释,而是希望预见冲突的内容和结果,以使我们得到主动调整的机会。东西方文化或者说传统文化,在各自的时空都已适应社会结构和节奏,对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能起到凝聚和稳定的作用。

随着经济剧变而同时产生的所谓“现代文化”,或者说是“新的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会与传统观念造成对抗。冲突将破坏社会原有的平衡,一直等到先进的文化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再次达到新的平衡。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产生,反映了认识周围世界的思维过程差异和不同的文化传统。那么,我们在使用网络时是不是会逐步接受西方文化的思维习惯和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呢?我们能不能充分利用和适应在西方文化基础上建立的网络,并且还同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得到稳定的进步。

戴森女士是美国人,她说,事实上,因特网文化既非美国文化,也非中国文化。如果说网上存在文化冲突,那并非说英语和不说英语的冲突,而是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冲突。

戴森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真实世界里,你不说话,别人也能感觉到你的存在。而在网络世界里,你不参与,不创造,就等于放弃了生存的权利。因此,她希望有更多的中文、日文的东西进到网上来。

    文化冲突好像因为地应力而相互较劲的地球“板块”,每时每刻都存在,在地球表面生活的人群反而感觉不到它的压力。冲突激化时好似发生地震,在震中闹得不亦乐乎,而感受不到“断裂、震荡”的苍茫大地,生活依然如故。

    六十年前,熊十力先生就力图复兴、恢复具有创造精神的、活泼刚健自强的民族文化生命。

面临文明与文化,传统与进步的问题,抛弃传统文化遗产的“进步”,能被认为是我们的骄傲吗?中国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量,我们有责任在数字化的革命中,保持、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要把现代化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汉字的运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