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面向职工和少年的科技普及活动已经广泛开展起来。政府和学校都意识到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和热爱科学的新一代的重要性,当然这些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使他们的家长了解与关心科学。
1955年,北京市在北海公园建立了“少年科技馆”。在位于五龙亭北边现在的“植物园”里设立了物理、化学、无线电、航模、电信等学习小组,在公园东岸还有功率为20千瓦的少先队水电站和可以载客在水面行驶的“喷水船”。每个学期都有几百名初、高中学生前来参加活动,男生较多,女生稍为少一点。
这些活动中最令人满意和回顾的,就是所有的科技活动都可以免费参加,不像现在的“爱好班”还要家长交纳培训费用。每个学生还领到一个“活动证”,随时进入北海公园都不用购票,对于一个当时的初中学生来说,在游客的目光下不用买票掏出卡片就能进园门真是莫大的光荣。
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是自由报名,由学校推荐,每周活动90分钟。笔者参加了电信组的活动,科技馆里除了装备最古老的在“列宁在十月”电影中能够见到的那种莫尔斯电报机、人工交换机,还有“共电式”交换机和当时最先进的苏联产“步进制”100门自动交换机。

人们想像不到的是,1956年就配备了2台“55型电传打字机”,可以实地进行电报通信演示、操作。电信组的辅导员王化吉说,这是上海首批生产的4台国产电传机中的两台,由邮电部赠送给孩子们学习的。经历了“文革”不知是否还在,如果能够把这两台电传机放到“电信博物馆”中收藏,倒是极好的纪念。
由于有了最新的装备,科技馆电信组中的学习内容,与邮电学院一年级的“通信概论”相比毫不逊色。学生不仅可以操作,还能看着老师拆开电报机、交换机、电传机讲解原理。我对五单位“电报码”的了解就是从那个时候得到的,电传机除了打字之外还可以使用“穿孔纸带”自动发报。
1978年,为了实地试验和移交我们开发的国内首台车载“特高频无线移动电话”,我和无线室的几位同事们带着做好的台式无线电话机从北京到了上海的一家研究电话的通信研究所。这次联试我的任务主要是与全国劳模顾令长合作试验音频按键式信号。根据事先在北京商议好的技术要求,双方在3天中就非常愉快地合作调试成功。
在双方商议合作测试内容和日程之前,一位曾经留学苏联的电话专家认为我们好像是来自北方的“狼”,恐怕不懂得电话基本原理。他突然派出一位比我们还要小一点的女孩,拿个电话机不请自来的怯生生地进门,给正在休息室里等候做技术方案介绍的我们几人讲起“电话拨号盘”和拨号信号脉冲序列。

事关单位和个人荣誉,我们也正在年青气盛之时,还没有看清对面这个女孩的面孔,我断然挥手告诉她不用讲了。这些东西20年前我在少年科技馆就学过了,现在连话机按键都做好了,谁还要请你来讲拨号盘。自然,我们也没有看清这位女孩出门时的面部表情。
如果现在这位不知名的女士和她的同事能够看到这段文字,只能请他们谅解。能够选择通信专业的“才女”,大都是出类拔萃的,当年“科技馆电信组”也就只有一位赵姓女生。对本单位和电信行业的女士们,我是从来都不敢招惹的,遇到矛盾也只能忍气吞声,只有这次是惟一的例外。
在兄弟单位的科技人员之间,特别是在领导面前总有人想耍点“小计谋”,显示一下自家的才能,倒霉的是这位无辜的女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