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深深的遗憾,是关于我家老二钱小能的,老大钱小雅则没有。 老大12岁时,老二6岁,那时每当我跟朋友聊起家里两个孩子完全不一样时,他们都会很惊讶: “同一个爹妈生养的,怎么会这样呢?” 然后,我就开始絮絮叨叨像祥林嫂一样没完没了: “那您说,一个老大,一个老二;一个照书养,一个照猪养,能一样吗?” 再后面就是些车轱辘话。 老大钱小雅在我肚里还没有一颗核桃大时,我就已经阅遍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育儿书,使自己身藏锦绣,满怀期待; 而老二钱小能这么大时,我却在万分纠结:这个小肉球到底要还是不要? 钱小雅从出生就有一本日记陪伴她,日记上是我每周精心记载的她的体重、头围、哪天会笑、哪天会翻身、哪天会坐、哪天会爬、哪天会叫妈妈爸爸……300多页的日记本从头记到尾; 而生下老二钱小能后,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育儿书都蒙上了灰尘,写日记更是想都想不起来。 钱小雅生下来不到15天,我就像举行一个庄严仪式一样,把《千家诗》找出来,用一个年轻妈妈最悦耳的声音,为她朗诵; 到了钱小能,我认为小孩子不需要任何启蒙。 钱小雅满月之后躺在摇篮里,为了刺激她对色彩的敏感度,我煞费苦心调动所有的审美,装饰她的摇篮; 到了钱小能,我认为他更喜欢看傻白的天花板。 钱小雅断奶之后该添加辅食了,我恨不得自己亲手打粮种菜,每天左手书籍右手原材料,一边参考图文一边自制,绞尽脑汁地计算,妄想我娃吃下的这一勺东西是天底下最好的营养品; 轮到钱小能了,我认为他单吃米糊就可以了,再说他也从没嫌弃过。 钱小雅上了幼儿园,凡是你听说过的兴趣班,唱歌、舞蹈、画画、跳绳、围棋、象棋、珠心算……我都给她尝试过; 到了钱小能,我便觉得孩子不需要学那些东西,会玩就好。当然,他后来除了喜欢玩,还是喜欢玩。 对了,还有一点最好永远不要让钱小能同学知道,钱小雅三四岁时,每逢我周末有课,就会“斥巨资”从北师大给她请家庭教师。 那位老师什么都不需要教,只要陪她玩就行。 钱小能从没有过这样的待遇。 我对老大和老二的养育方式,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个格外用心,一个格外散养。 又过了6年,钱小雅18岁,钱小能12岁。 钱小雅放弃了港大优厚的奖学金,选择了心仪的北大。 钱小能被两所好中学提前预约。 现在,我的朋友又说了: “两个孩子都不错啊!除了性情不同,都有想法,有激情,都爱学习,爱生活,爱运动,都很有出息。 “看来照书养和照猪养也没多大区别呀!” 哈哈哈,问题来了,同学们,背后的原因可远没有表面这么简单。 就在老二钱小能6岁上小学的时候,我赫然发现,对他散养了这么多年,苦果子终于瓜熟蒂落。 下面,咱还是从头开始讲故事吧。 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那几年对钱小雅太用心了,有些累。 老二一出生,我一下子变得散漫了。 不再期待把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不再喜欢动脑子想办法,也不再想学育儿知识,于是不知不觉开启了照猪养的模式。 这个现象我至今不太明白,为什么二胎的出生,可以普遍性地解除妈妈们的育儿焦虑。 直到钱小能上学后,我才瞬间惊醒过来。 那时候,钱小能字不认识几个字,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不会阅读,不会算数,这些我都不太在意,因为这些在学龄前我都没让他学过。 可他缺乏上进心、一味喜欢舒适安逸、特别自我,这些表现让我真正忧虑起来。 尤其是当我重新拿起一本家教书的时候,才惊觉,让这个孩子放纵的时间太长了。 晚上焦虑得睡不着的时候,掐指一算时间,似乎还来得及让一个妈妈做出改变。 简直就像重新养育一个孩子,决心和毅力如同一座沉默多年的火山,开始一点一点地往外释放。 首先,放弃照猪养,开启照书养的模式。 我翻出五六年都没看过的旧书,又从网上精心挑选了一些新的育儿书,正儿八经地学习起来。 不学不知道,一对照前几年猪养的模式,惊得我捶胸顿足,恨不得让时光倒转,精心、用心把孩子再养育一次。 其次,沉下心来培养钱小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综合衡量后,我决定从绘本开始。 这期间,我隔三差五就去书店给钱小能精心挑选书籍,又不断在网上订阅绘本、科普、漫画、文学类读物。 每晚临睡前,绘本、科普、漫画他自己看,文学类书籍我精神饱满、绘声绘色地为他读,读完还要闲聊一会儿,讨论一下共同读过的东西。 这样坚持了很多个夜晚,我发现他很满足也很幸福,而我也是。 图片 在我还在对钱小能照猪养的时候,别的孩子已经开始了英语启蒙,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亲自给他补上这一课。 经过千淘万选,我们选定了一套可以在家学的英文教材。 从钱小能二年级到五年级,1000多个日夜,饭前饭后,窗前灯下,一台CD机一直陪伴着我们。 我一直保持着陪他听书的耐心和热情,我们一起听完了几十本英文书,期间我变换着方式,调整着语言表扬他、鼓励他,也有分寸地提醒他、批评他。 我尽一切可能陪伴他,帮他找到并养成了一个真正的兴趣:足球运动。 从觉醒到现在,我的学习和自省从未间断。 尤其是他初一沉迷手机游戏时,阅读和反思使我不断顿悟,最终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当的方式,帮他从游戏中走了出来。 这中间所花费的心力,真的是无法计算。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我会回答: 在钱小能出生后的6年中,我太懒了,中断学习,没有像对钱小雅那样用心——苦心孤诣而不露痕迹。 读到这里,你一定也对钱小雅很感兴趣了。 好吧,回头看看钱小雅。 在钱小雅学龄前的6年中,伴随着她的成长,我也处于不断阅读、不断学习之中,说照书养并不为过。 但是,从书本到生活,需要一个智慧的跨越。 在这中间,我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书里的知识充分消化,然后在孩子身上实践,在实践中又反思、调整、完善。 幼儿园的时候,我虽然让她尝试过很多兴趣班,但这些东西不是一股脑地塞给她。 都是她一边学习,我一边观察;一边跟她聊天,一边看她的情绪和反应,从而判断她容易接受什么,不适合什么。 这个阶段,虽然照书养,但从没有让钱小雅系统学习过某些知识。 所有的学习都是在自然而然或者游戏中进行的,很多启蒙甚至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比如,她1岁后喜欢自己走路,我带她故意走楼梯,她迈一个台阶,我数一个数,数得多了,她自然把数和台阶的个数联系起来。 后来,她遇到东西都喜欢数一数。 就是在游戏中,她不知不觉懂了数和无穷的概念。 我明白,一个妈妈太迷信书本和专家意见,很容易思维僵化。 为此,我经常提醒自己,要信赖自己的直觉。 不管一个孩子有多爱学习,直觉告诉我,变化万端的天空、四季各异的大地,是孕育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最好的地方。 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带钱小雅到大自然中去,养成了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心灵。 等钱小雅上了小学,我发现她展示了一个小孩极为难得的自制力,以及对知识的强烈兴趣。 这时候,我丝毫不担心她的学习了。 唯一操心的是怕书本和她内敛的性格限制了她的思维,把老师和权威者的话当成圣谕,而无法养长独立自主的意识,不敢掌控自己的未来。 我们此时选择的方法是放手。 几乎完全放手,涉及她学习、生活的任何事,我们都会问她,听她的意见,让她自己选择。 哪怕有时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也都会听她的意见。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选择专业,中间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都是钱小雅自己决定的。 我们只管提出自己的想法,决定权都在她自己。 就这样,在放开手脚的前提下,孩子自己一点点触碰和探索世界。 逐渐知道了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未来踏实的掌控感。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照书养,并非要求家长去积极地管控孩子,更非照着书本亦步亦趋的教条主义; 而是一种学习型思维模式,强调家长自身的学习,消化书本理论,汲取间接经验,把它灵活运用于千变万化的家庭生活。 与此同时,兼顾教育的朴素和直觉,懂得放手给孩子适宜的空间和时间,放大他们的特点,展现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全面而自由地成长。 钱小雅经过6年的精心教养,看到她已经可以完全自律的时候,我们果断给她足够的自由。 于是她一步步走向自我探索、勇敢创造、自我发展的路径。 习惯自由散漫的钱小能,我们后来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慢慢给他引导和设限,也帮他找到了一个孩子该有的理性和自律。 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用心教养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