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
《周易》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浮躁的时代,名与利驱使着我们一直往前走,骄傲和自我中心似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价值观。
然而事实上,认识到世界的广袤,个人能力的局限,虚怀若谷,心存谦逊,才是一个人灵魂高贵的真正体现。
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仪之邦,谦,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更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狂,可以,必须是谦虚的狂!
一、谦逊,是做人的修养与美德
《易经·谦卦》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真正有智慧的人,反而有些卑微,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从不趾高气昂。
狂妄自大者,人人讨厌;高调炫耀者,人人反感。
唯有低调不张扬,谦虚不自夸,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在心态上,他们永远不会自满,在生活中,他们永远谦逊低调,会通过不断学习来充盈自己,修身立德,赢得他人的拥戴。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越有修养的人,越谦逊。
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唐伯虎,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画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挑剔别人的缺点容易,正视自己的不足很难。
谦逊的人,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积极进取,获得丰厚的回报。
曾国藩作为晚清著名的能臣之一,品行一向受人敬仰。
他初入京城为官时,为人浮躁、傲慢,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上司、同事都不愿意与他结交,导致他在官场上举步维艰。
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立为座右铭,每天坚持记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行,修身立德。
在与人相处时,他开始变得谦和有礼、平易近人,不再刚直傲慢、目中无人。
当时,自恃才高的金安清,想结交曾国藩谋官职,先后六次来拜见曾国藩。曾国藩知道他虽有才华,但心术不正,是个小人,所以避而不见。
但是,金安清不死心,第七次终于想方设法见到了曾国藩。曾国藩虽然心里不愿意与他结交,但还是放低姿态,谦和友善地接待了他。
众人不解为何曾国藩会对一个小人这样谦恭,他却认为,这类人必须敬而远之。
但与人为善,尊重别人,别人也会恭敬相待。即使是小人,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心存感恩,不会为难友善待他之人。
唐代名臣魏征曾言:“人谦下,德归之。”
地势低洼,水流会积聚;而人放低姿态,对别人谦和有礼,品德自然具备。
谦和待人,不是低声下气、谄媚奉承,而是彬彬有礼、以德服人。
修得谦和心态,则能抵达修身立德的至高境界,赢得众人尊重。
二、谦逊,可以积蓄一个人的福气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独谦卦,不仅卦本身没有凶,连每一爻都是吉的,是最好的一卦。
因为:天道忌盈,谦虚为上。
谦卦——上卦坤为地,下卦艮为山。
就卦象来看,高大的山隐藏于地下,就好像一个人虽然内满如山,却将自己的锋芒都隐藏起来,如常人一般。
笔者认为,光是这个释义就足够很多人学一辈子。
曾国藩曾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三国时的杨修恃才傲物,被曹操所杀,竟然无人为他求情。
一个骄傲又锋芒毕露的人,常常会因为无视他人的存在而失去别人的支持,为自己招来祸患。
而谦逊的人虚怀若谷,如春风化雨一般温暖人心,往往能交好运,人生越来越顺风顺水。
《颜氏家训》有言“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狂妄自大的人:
你过得不如他好,他看不起你,贬低你,刻薄你;
你过得比他好,他散播流言蜚语,挖苦你,诋毁你。
福从口入,祸从口出,狂妄的人经常口吐恶言,如利刃一般刀刀割人心,最终伤人又伤己。
为人处世,要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太狂,必定会得罪人,迟早惹祸上身。
风水轮流转,世事难预料,曾经看不起的人,可能一朝得志,飞上枝头变凤凰;曾经嘲笑的人,可能平步青云,得财又得势。
八字命理有大运流年的说法,可能凶,也可能吉,但谦虚谨慎的人,往往吉事更吉,凶事不凶。
所以,为人处世不能太狂妄嚣张。“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做人太狂,迟早遭殃。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越谦虚的人越高贵。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宽容他人的短处,念着他人的好处,帮助他人的难处。福气,就是这样积来的。
保持谦虚,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智慧。过于自信是危险的,离成功近,离失败也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自然界展现给我们的谦虚。
谦虚就像人生田地里一株低头的稻穗,剥开才能看到它充盈着丰收的喜悦。放低姿态,学会谦虚,才有益于个人发展。
三、谦逊,是灵魂的高贵
曾国藩说:“谦卑含容是贵相。”越高贵的人,越谦逊朴素,虚怀若谷。
境界越高的人,越谦逊朴实,因为他们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北京大学流传着一件趣事,开学的时候,一名新入学的农村学生扛着一大袋行李四处跑,实在累得不行,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以为是保安,便请求老人帮他看行李,他去办入学手续。
半天后,学生办完手续回来,老人居然还在原地,头顶着烈日,帮他看行李。
后来学生才知道,那位衣着朴素、谦卑有礼,帮他看行李的“保安”,竟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
季羡林的确朴素得不像光芒万丈的大师,一套中山装,一穿就是几十年,他谢绝所有令人称羡的名誉,只愿踏踏实实做学问,过普普通通的生活。
他曾多次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他说: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是骨子里有坚强,言行中有教养,交往中有包容,心底里有善良,而谦逊,是一个人灵魂高贵的真正体现。
左宗棠有句名言:“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人生在世,应当怀凌云之志,对缘分随遇而安,享受普通人平平淡淡的福分;看问题要有长远的目光,待人接物要谦逊温和,凡事留有余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在广漠的时空中,实在渺小如蜉蝣,只有谦逊地低下头,不断修行,才能抵达至善至美的境界。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经因赴法勤工俭学的事,由长沙乘火车到北京。他没有去法国,而选择留在北京,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
当时报纸阅览室的楼上是校长蔡元培办公室,胡适、鲁迅等人常在这里借阅书籍和报纸,来往皆是兼具名气和学问的大师。
毛泽东虽然颇受冷遇,但并不因此而丧气。
他有机会就向他们请教,除此之外,他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藉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他经常步行到北大听讲座,还参加了两个学生社团。
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这不仅是“写景”,也是“抒情”:季处严寒,心遭冷遇的“北漂”人毛泽东却看到了冰雪中包裹的春天,这是一种人生的自信,也是一种自我心态的调整。
毛泽东的谦虚态度和自身实力,最终赢来了他人的尊敬。
胡适在第二年就和毛泽东成了“至交”,有人如此表述两人关系的转变:“由于毛泽东虚心请教,经过多次提问、接触,情况逐步变化了。”后来毛泽东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在北京的胡适看过后,不仅撰文推介,并且连连赞赏。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都保有一颗谦虚之心,就像块海绵一样,充分吸收有益的营养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做到大而不盈,满而不溢。
过去的100年,永远走在赶考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正是靠着这些传统和作风,我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真理,将由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传承下去,成为中国人内在的精神。
俗话说大智若愚,拥有大智慧往往会表现得平平无奇,老实质朴的人是真正的智者。
正如空瘪的谷穗把头高扬向天空,饱满的谷穗则把头低垂向大地。真正有思想、有见识、有本领的人,彷佛一座高山,却只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
他们不外现自己的能力,大隐隐于市,胸怀通透宽广的格局,看待世事变迁。在他人需要之时出手相助,不张扬,也不自满,默默内敛地保持自己谦逊的状态与灵魂的高贵,在人生之路上前进。
活着,需要一种谦逊的姿态。
或许此刻你感受不到它的力量,但走着走着,你会惊喜地发现:谦逊,是在一切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能真正让自己获益,也能真正赢得他人尊重和赞誉的珍贵品质。
怀揣一颗谦逊之心,方能自由行走四方。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记得点亮分享、收藏、点赞、在看,保持谦逊的态度,让你的人生更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