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艺术面对世俗——评毕飞宇小说《青衣》

(2012-02-20 10:28:51)
标签:

燕秋

《青衣》

毕飞宇

李雪芬

世俗

杂谈

分类: 三味书笺

《青衣》是青年作家毕飞宇2000年的一篇精心之作,好评如潮,并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收视率也颇高。许多读者都是先接触电视剧,然后再接触小说,我也不例外。然而,先电视后小说,同一故事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看电视剧,男女主角的对我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故事情节,徐帆的泼辣与执着、傅彪的憨厚与好脾气。一剧终了,印在心里的是两个人,特别是徐帆所扮演的筱燕秋,真是把一个戏子对舞台的痴迷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痴、这种执着打动着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小说《青衣》呢,一卷终了,筱燕秋还是那样痴与执着、面瓜还是那样憨厚与好脾气,但真正印在心里的,却是电视剧所不能给予的一种浓重的悲哀。

《青衣》的小说内容不复杂,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因年轻气盛触犯前辈演员而被迫退出舞台二十年的青衣演员筱燕秋,二十年后重新登台前后的事事非非。在这些事事非非中,毕飞宇不遗余力地描写了年近四十的筱燕秋为重新登台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减肥减到四肢无力、头脑发昏、唱腔唱“破”;因怕争不过自己的徒弟春来而与资助该戏的老板上床;因药流而染上严重的妇科病,却怕耽误演出而始终隐瞒不治……甚至为了《奔月》一戏,筱燕秋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也被打乱,夫妻失和。可以说,为了演这部戏,筱燕秋把一切都付出的都付出了,把一切可以赌上的都赌上了,就象一个没有退路的赌徒把自己所有的筹码都孤注一掷在最后一张王牌上。可是,筱燕秋还是输了,在连演四场之后,因一次不得已的迟到,输给了她年轻的徒弟春来,输尽了一切。最后,这个寂寞的嫦娥轻展广袖,在冬日寒冷的剧场外,数起行板,低吟浅唱,哀悼自己戏曲人生的真正终结。

毕飞宇对筱燕秋这个人物的刻画是成功的,筱燕秋的执着与不幸打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然而,这只是悲剧的表面,在塑造人物悲剧命运的背后,其实还潜藏着更深一层的悲剧:艺术之于金钱至上的世俗,有如鸡蛋碰石头,脆弱得不堪一击。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细读《青衣》,有两个情节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个是筱燕秋与前辈演员李雪芬AB角争演风波,最后以筱燕秋一杯开水泼伤李雪芬,也使自己的演出生涯暂停二十年。一个是筱燕秋在赴老板之宴前想起她前辈青衣柳若冰,一个五十年代戏剧舞台上最著名的美人,在文革被整期间被一个已是副军长的仰慕者找到,却因美颜尽失而受尽其侮辱。这两件事,对筱燕秋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向李雪芬泼开水,与其说是筱燕秋嫉妒,不如说是她纯粹。未满二十岁的筱燕秋,无论是对待艺术还是对待人生上,都是极其纯粹的一个人。正因为她对艺术追求的纯粹,她不能容忍李雪芬用巾帼唱腔的方式来演绎她最心爱的嫦娥,也正是因为她对人生追求的纯粹,她也不能容忍李雪芬在得意洋洋之下却还极其虚伪地假意与她商量唱腔处理,所以,她的单纯、她的纯粹使她泼出了那杯开水,也毁了自己二十年的戏曲人生。

磨难使人成熟,因着这次重创,筱燕秋整个人心性都转变了。对于生活,她不再浪漫,不再单纯,连谈恋爱也变得非常麻木和现实。筱燕秋太聪明了,她在经过一次重创之后迅速洞悉了人生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正因如此,她接到老板宴会的通知时,涌上心头的不是开心,而是恐惧,她立刻就想起了前辈青衣柳若冰的悲惨遭遇。毕飞宇在处理筱燕秋这二十年来的心理变化历程是极其聪明的,仅此一事,就让人感到,二十年后的筱燕秋,在对人生的追求上早已不再纯粹,变得成熟而世故。

于是,筱燕秋的悲剧就显现出一种双重性。二十年前,筱燕秋的挫败只是一种性格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因着一杯水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毁了一个好演员的艺术生命,这是性格的悲剧。然而,二十年后,成熟世故的筱燕秋却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为艺术付出多少牺牲,甚至是她所不齿但无法回避的牺牲,她最终仍然是失败。这是世俗的悲剧,是艺术之于世俗的悲剧——原本应该纯粹的艺术,面对于世俗,只有变得媚俗,否则,便是悲剧。

于是,通过筱燕秋,毕飞宇写出了整个千百年来戏曲行当共有的悲剧与无奈。对戏子而言,想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世俗往往带给他毁灭;想要通过媚俗去获得成功,世俗最终还是会把他抛在潮流之后。艺术面对于世俗,从来无法做到真正的纯粹;戏子面对于世俗,是一个陷于双重矛盾双重悲剧中的提线玩偶,永远无法追求到真正的艺术自由。

所以,毕飞宇的结尾处理是非常精彩的:筱燕秋在剧场之外自吟自唱哀悼自己戏曲人生的终结。筱燕秋明白,这一次是真的结束了。以往,她与自己的年纪、身材争,与徒弟春来争,她都不认输,她都想尽办法去赢,但这次,她知道她是真正失败了,因为,她看到了春来艳光四射地站在台上,下面是满脸倾幕之色的老板。在这里,世俗完成了对艺术的最终颠覆。

 

                                                                    2006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