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锺琪率兵赴藏......班第掌驻藏钦差大臣关防---清朝四十九(乾隆十五年、十六年)

标签:
北京广东惠州会馆(外北京西土城公园蓟门烟北京金台书院北京双忠祠大门南京雨花台乾隆御碑 |
分类: 第八轮 |
北京
(2021. 11. 16)
照应罗浮举子
凝聚东江商人
咫尺天涯
【景点介绍】:
广东惠州会馆位于草厂胡同七条12号,此会馆的临街门脸为民国风格,在整条胡同中,甚至在草厂一带的胡同中,独一无二,故十分醒目。建筑座东朝西,除了大门、西屋梁和柱子是民国建筑以外,其它房屋均已翻修,或都是新房。
【历史背景】:
惠州会馆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传说这里是叶挺将军和邓演达先生的读书处。据说原来有两碑,但来历不祥。其中一通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一通是关圣帝君觉世经。今无存。据说,原惠州会馆是四个套院,中间为前后两进,南、北各有一院。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广州作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其附近的惠州在北京设立的”驻京机构“应该更多地是为商人们提供服务吧?
【旅游趣事】:
从草厂八条绕到草厂七条,走出没多远就看见了路边这座很”扎眼“的建筑,遗憾的是大门紧闭,只能拍两张大门照片,继续往前走。
北京
(2022. 02. 24)
明代大臣诗赞景
清朝天子字留碑
无端风雅
【景点介绍】:
蓟门烟树碑立于北太平庄街道黄亭子。高3米、宽0.8米、厚0.25米,山字形首浮雕云纹,须弥座。额篆书《御制》,碑阳楷书大字“蓟门烟树”4字,碑阴刻乾隆帝行书七律一首。
【历史背景】:
北京著名风物景观中,有“蓟门烟树”、“燕京八景”之说,始见于金代章宗明昌年间(1190—1198),其中的“蓟门飞雨”,到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翰林学士胡广等13位大臣创作《蓟门八景图诗》,把它改为“蓟门烟树”,遂以名世。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弘历皇帝将此景御题树碑,立于德胜门外东升乡黄亭子村。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金朝时,还没有“土城”呢,哪儿来的“门”呢?而且金中都在今天北京的西南部,而这儿是北京的西北部,这景儿是怎么造出来的呢?看来乾隆皇帝题字的时候,也没多琢磨啊!
【旅游趣事】:
大老远地跑到海淀,光看一个寺庙的外观,觉得亏了点,就坐地铁绕了个远,从西边转到了北边。说起来,北土城溜达过不止一回,可西土城还真没转悠过。而“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碑就在西土城上。从地铁站出来,一边往石碑那儿走,一边脑子里一遍一遍地过所谓的“燕京八景” --- 这“八景”不是和特定季节相关联,就是和特定气候相关联,还真是不容易碰上啊!比起来,倒是前两年夏天的“我到故宫去看海”还更浪漫一点。
北京
(2022. 03. 28)
学倡降将子
地出贰臣孙
却育忠良
【景点介绍】:
金台书院位于崇文区西部,崇文门外东晓市大街203号。它是清朝中叶在京城建立的一所书院。经过重修,书院大为改观。门前有了扇面形的挂瓦影壁作为屏障,门口有石雕卧狮,雕工精湛,甚为壮观。官厅正中的垂花门楼,全部用木料雕装镶嵌,油饰彩画,显得文雅而庄重。现在为金台书院小学所使用。
【历史背景】:
金台书院的前身系降清明将洪承畴的私宅--洪庄。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在宛平、大兴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就读。宛平的义学择地长寺,大兴的义学僦屋洪庄。首善义学创办之初,只租了洪氏庄园的一部分房舍,后京兆尹施世纶想买洪庄的空地,将义学扩建为书院,但当时洪庄主人洪承畴之孙奕沔愿意献地办义学,康熙皇帝看了奏折,对奕沔在为嘉奖,并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特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对此,奕沔只好同意。首善义学于是增建了学舍,扩大了规模。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金台书院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光绪五年(1875年),再次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书院遂停办,改为顺直学堂。随后又曾几易其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小学、东晓市小学、北平市第十二区中心国民小学、九区中心小学、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等。1973年改为崇文区东晓市小学,1982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对校舍进行了修缮、改建和扩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办学校绝对是德行事。可捐地和办学这俩人凑的太“绝”了,一个是洪承畴的孙子,一个是施琅的儿子。用新浪博客的话说,“敏感”啊!这么俩人凑一块儿办书院,皇上不忌讳吗?
【旅游趣事】:
从网上查知,这里现在是小学校,这种地方基本就没有进去的可能。走到门口的时候,看门前站着一哥们儿正在那儿抽烟,也没多琢磨什么。拍了张大门的照片,刚要走,这哥们儿扔掉烟头,叫开了大门。趁着这机会,赶紧走上去,借着打开的大门,拍了张里面的照片。估计再往里走,也没可能了。行了,这也算意外收获了!走吧!
江苏南京
(2019. 10.
27)
履至江宁 向世人道此亦为大清国土
诗上石碑 让天下知朕也有汉族文才
江山鼎盛
【景点介绍】:
乾隆御碑是指清乾隆皇帝游雨花台时所题诗句的碑刻,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景区。此御碑即为三次题诗的诗碑。碑高2.55米,宽0.8米,厚0.21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

【历史背景】:
乾隆弘历是位心怀大志,胸有谋略,且潇洒飘逸,风流倜傥的皇帝。他即位后,承袭了他祖父康熙大帝的遗业。康熙帝曾六下江南,以巩固对汉地的统治,乾隆帝自称效法皇祖,也先后六次到江南巡游。在驻骅南京时,三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此御碑即为三次题诗的诗碑。碑身正面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游雨花台所题之诗。诗曰“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 。碑背面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所题之诗“闻道文枢问病由,雨花摩诘座无留。法师便果诚能致,已落人间第二筹” 。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皇帝的诗,想必不论好坏,总会有人上赶着给“勒石”。可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又总会有人这么给“折腾”,怎么会都没有流传开呢?
【旅游趣事】:
从“李杰墓”沿大路往北走不出多元,就看到了路边这座碑亭。对于石刻、书法这类东西,我兴趣是不大的,只简单地拍了两张照片,就接着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