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乃怙过不悛,结党妄行,议论国事”---清朝二十四(康熙四十二年)

标签:
北京西什库教堂承德避暑山庄北京伊桑阿墓北京密云古北口御道 |
分类: 第八轮 |
河北承德
(1999. 01)
先祖征战繁,
子孙勿忘艰。
弓马傍身艺,
当献清江山。
【景点介绍】:
承德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历史背景】: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长城不仅是军事分界线,也是文化分界线,同时还是气候分界线。北京距离承德仅仅二百公里,却气候差异很大,在这么个地方建立行宫,既能避暑,又能时刻教育子孙不忘先祖的创业艰难。用现在话讲,这就是国家“政治副中心”啊!
【旅游趣事】:
北京
(2021. 08. 25)
造战船平定疆土
兴水利造福黎民
满洲贤良
【景点介绍】:
伊桑阿墓,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皇后台村。伊桑阿墓石刻,于2001年7月12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伊桑阿,清康熙朝重臣之一。姓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崇德三年(1638)生,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礼部主事,累擢内阁学士。康熙十四年(1675),迁礼部侍郎,擢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时三藩叛乱,因吴三桂踞湖南,他奉命先后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战舰,为平叛作准备。后俄罗斯犯边,又奉往宁古塔造船。历兵、礼二部尚书。二十七年(1688),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三朝国史总裁,《平定朔漠方略》总裁。黄河决,又奉令勘视河工。因淮扬水灾,疏请蠲免次年田赋。入阁十五。康熙四十二年(1703)七月卒,年六十有六,赐葬于房山县西南皇后台(今房山区韩村河镇皇后台村),乾隆十二年(1747)同大学士马齐入祀贤良祠。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要说这哥们儿官儿当的真不小,荣誉获得的也足够高,可在史书上的“名气”并不大。究其原因,干的都是“配角”的活儿。
【旅游趣事】:
从地图上看,感觉这里距离公交车站不远,可实际一走才知道足足有一公里。这儿不是什么著名景点,没怎么受疫情影响,不用登记扫码什么的,根本就没人看着。可牌坊后面被荒草覆盖着,根本没路通到墓碑前。在荒草中趟着走了几步,越走心里越嘀咕:先不说草丛突然窜出个“活物儿”什么的,单单草业剌腿就难以忍受,想了想,算了!还是走吧!
北京
(2021. 03. 30)
连接故乡与今土
沟通游牧和农耕
畅途久远
【景点介绍】:
古御道,历史上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是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重要景点之一,地处具有"京师锁钥"之称的密云县古北口镇境内。这条御道和途中的行宫是清朝统治者使用时间最长、修筑最好、风景最优美的,而御道古北口段则是整个京热御道途中的靓点。
【历史背景】:
为了北京与承德间来回的方便,清朝修建了600多华里的京热御道,并在御道中筑行宫多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17年间,这条御道和众多行宫一直迎送着清王朝的几代皇帝往返于京师、热河与木兰围场之间。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所谓“御道”是供皇上一个人走的么?如果是这个定义,那像康熙、乾隆这样全国“溜达”的皇上,走过的路可多了去了。那样,“御道”这概念也就不稀罕了啊!
【旅游趣事】:
“御道口”的牌坊就是景区的入口,咱就拿古镇的主街当皇上走过的御道吧!沿着这条街走出没100米,心里就不由得骂开了 --- 路是石头铺的,不知道是当年就这么铺的,还是日久天长的热胀冷缩所致,反正就是感觉这些石头不平,走在上面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我这空手走这路上都这样,当年皇帝无论是乘轿,还是骑马乘车,恐怕都得感受颠簸之苦吧?或许,皇帝出行前的“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就是把这种石头路给弄平整、软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