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2025-03-15 07:01:53)
标签:

葫芦岛宁远祖氏牌坊

兰州白衣寺塔

澳门普济禅院

西安户县钟楼

铜川御史坊

分类: 第八轮


 

 

甘肃兰州  白衣寺塔

(2010. 04. 22)

 

鞑虏铁骑迫榆关,

中原处处战火燃。

或得大士真心佑,

金城官民尚得安。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白衣寺塔又称白衣庵塔。在兰州市庆阳路,因塔建在白衣寺中而得名。白衣寺塔为实心砖塔,高约30米。塔基呈错牙式方形,长、宽各7米,高2.8米,四面镌刻花卉图案。塔身下部呈覆钵状,高约8米,最大处直径为6米。正南与塔基连接处开一佛龛,原龛内供有三佛像。塔身上半部为八角形锥体,高18.5米,共做密檐12层,层数为偶数,在国内罕见。每层每面各开佛龛1个,内各塑佛像1尊,共计96尊;每层每角悬挂风铃1个,共计96个,塔刹高约1米,形若宝瓶,以外镀铜的金属做成。塔前有清代改建的大殿,后为新建仿古式三层楼,1991年兰州市博物馆迁入。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白衣寺内原绘有白衣大士像,尊奉白衣菩萨,寺初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后经多次战乱,只有寺塔保存到今天。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无论关内还是关外,此时的大明朝已经烽烟遍地了,兰州这儿居然还有心思建塔修庙呢!还真别说,西北这边还真对得起朱家,这块地方还真算大明境内比较消停的一块儿。

 

【旅游趣事】:

兰州市博物馆就在白衣庵内,几座殿宇就是展厅。头一天刚刚转过了甘肃省博物馆,现在再转兰州市博物馆,就觉得兴致没那么高了,只是在各个展厅里走马观花地那么一溜达。倒是到了后院,这座塔引起了兴致 --- 塔的样式很别致,不像是新建的,估计最多也就是近期修缮过的。绕着塔转悠了两圈,拍了几张照片,溜达了出去。

 

 

澳门  普济禅院

(2009. 01. 16)

 

东来万里路,

亦为扩教徒。

毕竟华为主,

佛道胜基督。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普济禅院又名观音堂,是澳门三大古刹之一,从外观看,禅院墙顶屋椽均用琉璃瓦铺砌,正门顶上装饰有奇花异草、游鱼祥龙等祥瑞之物。主体建筑分为三殿。一进山门,迎面即是庄严宏伟的大雄宝殿,殿中供奉着三宝佛像,皆为丈八金身,佛像庄严。从大雄宝殿西行,依次是天后殿、地藏殿、龙华堂、静乐堂;东行则是关帝殿、藏经楼等建筑。主殿观音殿中供奉观音大士莲台,樟木雕塑。十八罗汉分列两旁,雕工精美,造型逼真,有好事之人传说左边第一尊罗汉乃是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果真如此,倒也有趣。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创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的普济禅院,是澳门本土佛教有史可考的最早纪录。寺院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当年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就是在这里后花园中的花冈石桌和石凳上签订的。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此庙香火鼎盛,以致于参观时竟忽略了《望厦条约》的签字处。如果这个庙在大陆,恐怕会增加一个博物馆,而减少一座庙宇啊!

 

【旅游趣事】:

从东望洋山上下来,看看时间还早,就对照着手中的地图接着往北走。这张地图是酒店房间中的,普济禅院是标注在上面的景点。在北京的大街上转悠惯了,在澳门转悠就会觉得城市很小,没几分钟就到了普济禅院门口。大门修建得还算气派,可里面却觉得有点小。小是小,香火却鼎盛,人在庙里都觉得呛得慌,想拍张大雄宝殿里的照片,一抬相机,镜头里就满是人脑袋。得了,咱也别紧着在这儿凑热闹了,赶紧抓空儿拍了几张照片,转身就走了。

 

 

陕西西安  户县钟楼

(2013. 07. 17)

 

烽火遍燃大明天,

关中祸重难上难。

固城本欲防兵匪,

街心筑楼为哪般。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乾隆十年(1745)重修后称大观楼。又以位居四街中心,群众习惯称中楼。大观楼基座一层,楼阁二层。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总高24.55,基座高6.40米。四周洞口题字东迎旭、南览胜、西瞻紫、北拱极。现存清乾隆李文汉《重修大观楼记》石碑一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知县张宗孟在重修县城并新建四门城楼时,言其城楼列峙,中心无主,必致地脉散也,人文不振,议建文昌阁于城之中,以镇之。供奉文昌,故始名文昌阁。因矗于县城中心,俗称中楼,又仿省城钟楼之制故称钟楼。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49年修东北角台座;1957年大修,亮椽揭瓦并油漆;1980年加固重修楼座;1981年彩绘外部。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建楼之年,恰恰是农民军横行于关中之时。这个时候拜文昌?有点奇怪!一县父母,这个时候即使是以求神的方式来乞求贼退,那也应该拜武曲星啊!

 

【旅游趣事】:

按照自己给自己定的“惯例”,来西安出差的第二天是要出门旅游的,这次的计划是户县祖庵镇的重阳宫。从户县县城路过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路当中的钟楼,这往回返了,看看时间还算富裕,就让司机在钟楼前后停一下车,拍两张照片。钟楼东边的门倒是开着呢,可这会儿的雨下得有点大了,也没心思再登楼了,拍完照片就让司机往西安返。

 

 

陕西铜川  御史坊

(2017. 10. 14)

 

出仕父子继

为官两代贤

官不逢时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景点介绍

御史牌坊位于耀州区东大街文化馆门前,为四柱三门五楼式石雕牌坊,宽9.3米,高9.1米,全部构件采用磬玉石材,精雕细刻而成。牌坊上的人物服饰,车马仪仗,飞禽走兽,植物花卉等图案,配合建坊主题,采用圆雕、浮雕、镂空、线刻等各种石雕技艺,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水平。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明朝九十四(崇祯四年至八年)

【历史背景】

这座御史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旌表崇祯年间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左史和其子巡按直隶屯田马政监察御史左佩玹而建,被称为“父子御史”牌坊。

《耀县县志》记载,左氏父子二人,明末在河南、山东等地长期任地方官,兴利除弊,救灾安民,政声卓越,深得民望,官至监察御史,得到朝廷旌表。逝后入祀乡贤祠。左佩玹明亡后回家,专心书法,文史,是当地历史上成就卓越,自成一格的书法家,传世刻石笔迹颇丰。

1971年,因城市改造,父子御史牌坊被拆,主要构件埋葬在药王山附近。 2010年,耀州区政府将主要构件挖出,重新建起了这座牌坊。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生逢乱世,御史或许是最不值钱的官了 --- 皇上面临着如何解决内忧外患,谁有工夫听你瞎嘚啵啊!

 

【旅游趣事】:

在公交车上往药王山走的时候,就看到路边这座牌坊。从药王山回来,也逛完了耀州区城里的几个景点,正好公交车站就在这座牌坊前。看了牌坊的介绍,才知道这是为了纪念左姓父子的。要说明末这段历史,还真不知道这对父子是谁,那年头姓左的,只知道一个左良玉。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