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2025-02-01 07:30:03)
标签:

安庆潜山天柱山佛光寺

北京江西新建会馆

贵阳甲秀楼

遵义海龙囤遗址

马鞍山和县文昌塔

分类: 第八轮

安徽安庆  潜山天柱山佛光寺
(2019. 10. 16)


进士迎僧奉马祖

天子赐帐出佛光

名山古刹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佛光寺位于安徽天柱山风景区南大门,上背靠天柱山,徒步登山必经之地。今日佛光寺占地7000多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主要建筑组成,巍峨瑰丽,古朴典雅。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佛光寺原名马祖庵,以庵出名。相传唐代衡岳马祖道一禅师云游天下,曾在天柱山南门今嘉平馆处打坐习静。后来当地山民为纪念马祖大师在其馆旁建庵,奉以香火,庵名马祖。明隆庆至万历年间,贯之和尚驻此清修苦练,后被拜为国师。其弟子真道建国师塔,为贯之化身之处。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桐城进士吴应宾和怀宁进士、户部郎阮自华景仰达观名望,便迎他驻锡马祖庵,捐巨资为其建寺。吴为达观驻山说法,阮在马祖洞上题刻“嘉平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神宗遣使党礼御赐幔帐藏经,诏改马祖庵为佛光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处名山有高僧的寺庙影响力会比较大。一时找不到高僧,找一个历史上的高僧来供奉似乎也比较可行。

 

【旅游趣事】:

手中的导游图还是很清楚的,走到佛光寺,就算此次天柱山之游“功德圆满”了。有点遗憾是寺庙因山而建,从后门进的佛光寺。腿都快抬不起来了,犯不上绕到前门再来个“步步登高”,就从后往前转吧!等从前门出来,才赞叹自己这个决定有多“英明”--- 就这一堆台阶,爬上去又得呼哧带喘!

 

 

北京  江西新建会馆(外观)
(2021. 11. 16)


故乡隔水望省府

会馆临街向皇城

内外俱佳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江西新建会馆位于东城区(原崇文区)长巷头条35号。“新建”是南昌市新建区。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新建县在北京的会馆创设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最初叫旧馆,时任相国的新建籍人张位(号洪阳)创设,张位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万历时官至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被削职为民,会馆的创设当在他被削职之前。张位在神宗时期为会馆题写了“桑梓敬恭堂”匾。旧馆因其坐落在正阳门外长巷下头条胡同,又称为东馆。康熙五十三年(1714)五十四年(1715)旧馆遭火灾。仅存小屋一间,梁柱数枝。乾隆元年(1736)邑人曹秀先(官至礼部尚书)、叶一栋(官至副都御使)、胡中藻(1)(官至内阁学士兼侍郎衔)、凌之调(官至工部主事)四人同榜进士,留京任职。四人将户部发给他们制作牌匾之费(每人30两银子)共计120两银子全部捐出,倡议重建会馆,得到本县周学键等官绅的支持。邑人周学键(字勿逸,雍正解元、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计先后5254次共捐银460.6两。于乾隆三年(1738)九月开工,至乾隆八年(1743)十二月落成,在旧馆基础上重建房屋十六间。时南昌李经国督事。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要不是头几年考古弄出来个“海昏侯墓”,还真不会把“新建”当成个地名。要说,新建区和南昌市的相对位置与会馆和北京城的位置还真有相似之处。

 

【旅游趣事】:

沿着长巷头条继续往前走,新建会馆就在路边。大门是修缮过的,但紧闭着。转到这儿时也想开了 --- 前面好几处都是“大门豪华,院内杂乱”。看不见就看不见吧,多少还留点儿美好的想象。

 

 

贵州贵阳  甲秀楼

(2012. 10. 22)

 

河传

 

河上,远望。

耸阁楼,烟雨迷蒙无休,浮玉飞渡无需舟。

思谋,当为科举优。

黔地建省百年远。

空可叹,少有贤人见。

过长堤,立鳌矶,勿奇,自当文者集。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

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并恢复原名。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不知道是不是这座楼真灵验,贵州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边远省份,在明、清两代出了700多位进士。以我看所谓的“灵验”,一是这座楼表达了尊重科举的意思,使当地人以读书为荣,二是为读书人们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使大家能互相取长补短。

 

【旅游趣事】:

    从机场大巴下来,看还不到十一点,就打了个车直接奔了甲秀楼。上车的时候有点下雨,可下车的时候,雨就有点下大了。或许是被北方的雨浇惯了,南方的雨淋在身上也没感觉有冷的感觉。身上这件衣服,还多少有点防雨的效果。就这么淋着,逛了一圈,逛完就赶紧奔预订的酒店了。

 

 

贵州遵义  海龙囤遗址

(2017. 04. 27)

 

据一隅 历兴盛衰亡廿九代

称土司 经唐宋元明七百年

杨姓传奇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其行政区划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双龙组。

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公里。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

海龙屯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7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播州杨氏始祖山西太原杨端率兵收复并掌管播州,为保存实力,便于与其他部族作战,便选中龙崖山屯兵。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两府节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即今海龙屯,因此,一般认为海龙屯始筑于1257年。

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杨氏二十九世土司杨应龙调集8万役夫工匠、用了4年时间,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崖屯基础上扩建城堡、宫室,筑前后12关,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上围筑坚壁巨垒。建筑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筑,城门嵌刻关名、城门上营造箭楼、仓库、兵营、水牢于城中,各关之间石墙相。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发,于次年六月初六攻破海龙屯,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至黔南州北部),历时114天,史称“平播之役”。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朝廷在播州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土司制,地方军政官吏由中央任命,异地交流使用,宣告了统治播州725年的杨姓世袭土司制度结束,从此也拉开了全国土司地区“改土归流”的帷幕。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传二十九代,经历中原唐宋元明几朝的七百年政权,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时间最长的割据政权。能存在这么久,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臣服于中央。不知道这杨应龙是不是没搞明白这一点,怎么就把明朝中央“招翻儿”了,让大明花这么大力气也要把播州给“平”了。

 

【旅游趣事】:

    买门票的时候,人家告诉我从入口到山脚下有4.8公里山路,想着得保存体力,就决定坐旅游小火车。小火车出发或是人坐齐了,或是从第一个人算起15分钟后。就在我等小火车的时候,看到一大群学生足有上千人,一个班一个班地排着队从山路上走过去。心想,这下坏了,这么多人,一会儿还不就看人了。15分钟后,小火车开了,车上就我一个人。很快,小火车就追上了学生队伍,队尾的孩子们看车上就我一个人,就发出了一声“欢呼”,前面的班听到了,欢呼的声音更大。我从小火车上站起来,冲孩子们招手,又引来一声接一声更大的欢呼。一路听了二十几声,终于超过了他们并且很快就看不见了他们的踪影。到了山脚下,赶紧开始爬山 --- 那些学生们多好的体力啊!这要让他们追上,“八路明军平播州”的景象就得重现!幸好,我的体力还算争气,直到我到山顶转了一圈往回走的时候,还能看到学生们一队一队地沿着山路往上爬。

 

 

安徽马鞍山  和县文昌塔
(2019. 10. 25)


水自泄往大江处

文当昌于儒者乡

护佑一方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景点介绍】:

文昌塔,坐落在和县城小南门外的横江河北岸,东与钢城马鞍山隔江相望,南与天门山遥遥相对,北和镇淮楼犹如宾客拱揖。

文昌塔7层,砖木结构,高30余米,外呈六角形,内正方形,塔门朝南。每层外以砖砌斗拱挑檐,内以木柱支撑,并有木板平铺。塔门上方嵌有砖雕人物像及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从第二层开始,每方每层自下而上以砖砌圈形小门6扇,开闭相间,且平穿对应。在第二层六方圈门之上,塔檐之下,分别砖雕“步蟾踏斗”、“吞霄接汉”等阳文,皆自右至左横书正楷。塔顶上扣一覆钵(俗称铁锅),顶下砖砌圆锥形脊式,脊下铺以小瓦。一层底部设木梯,可旋梯而上,直登第七层顶部,鸟瞰大江、山川。

“兵老财殚,智穷计绌”---明朝七十六(万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

【历史背景】:

此塔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继芳所建。后人有说此塔是为纪念中唐和州诗人张籍字文昌而建的。但根据当时状元焦竑所撰《文昌塔记》载:“历阳郡侯郭公莅政三年,农嬉于野,士励于学,询民疾苦,靡痛不捐,咸曰:郡水泄自东南,形胜不备,积不宿世,士不登朝,堪舆之言验矣。愿建浮屠以壮形胜。”可见,当时因相信风水迷信认为和州东南水泄,形胜不备,造成文风不振,士不登朝,故建此塔,以祝望文风昌盛。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州州同何飞凤重修此塔;1922年,和县知事刘东甫又重修,并立有《重修文昌塔碑记》。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和县东南是长江,当然是水泄的方向了。把塔建在这儿,“聚气”未必能有效果,汛期观测水情的效果是应该有的。灾害少了,士子们更安心地读书,“录取率”提高,这应该才是所谓“聚气”。

 

【旅游趣事】:

镇淮古街走到南口,就远远地看到了河对岸这座“头上长草”的古塔。原本这座塔并不在计划之列,可越是这种近乎荒芜的古迹,越“勾”着到近前一观。虽然看得见远处的塔,却看不见脚下的路,只能再度启用“鼻下图”来查询。绕出来小一里地,才到了塔下,还真是荒芜啊!连塔边的“文保碑”上都写着是“巢湖市”认定的,现在连这个地级市都不存在了啊!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