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文曲,武有武曲”---北宋十二(仁宗,至和元年至嘉祐三年)

标签:
济宁曲阜孔府池州齐山周口淮阳包公祠开封包公祠铜川耀州文庙 |
分类: 第八轮 |
山东济宁
(2002. 11)
国朝百年长,
文教渐兴邦。
子孙入公府,
先圣更封王。
【景点介绍】:
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即衍圣公府。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
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
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历史背景】:
汉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孙孔霸为“关内侯,食邑八百户,赐金二百斤,宅一区”。这是封建帝王赐孔子后裔府第的最早记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宋徽宗时封为世袭“衍圣公”,孔府也就称“衍圣公府”。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孔子是圣人,可他一千多年后的子孙不是圣人啊!犯得上加封么!这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极不好的一点 --- 思想、理论、甚至制度永远要和特定的人“挂”在一起,挂不上人的也得挂上姓氏。
【旅游趣事】:
河南周口
(2021. 04. 15)
究竟哪个国舅被斩
到底谁是包公真容
古今皆迷
【景点介绍】:
包公祠俗称“老包庙”,位于城内西北角,为纪念包拯而建。此处原是官府的粮仓之地,陈州人民为了感戴这位解救饥苦的恩人,特在此建祠塑像,以示纪念。
【历史背景】:
包公在知开封府尹时(1057年-1058年),相传包拯奉旨下陈州放粮赈灾,在陈怒铡了皇亲四国舅曹虎,为陈人除了害,申了冤。淮阳立有《四贤祠碑》载:“包孝肃公有功吾陈也。持节发菌,痛抑豪右,所全话陈民数万”。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包公铡国舅这段被文艺作品渲染得五花八门;有说曹虎被斩的,有说庞昱被铡的,正因为源头是文艺,而非史家,才弄得这么乱。文人啊!严谨点儿好不好!
【旅游趣事】:
沿途打听了三回,在岔道上走出来小1公里,才找到包公庙。小庙不大,坐西朝东,在三四十平米的院中,南北两面挤着五座“殿宇” --- 城隍殿、阎王殿、关公殿、观音殿和包公殿,也不知道这五位是怎么给凑到这一座庙里的。这一转悠,不由得又联想起了早晨喝的那碗“疑似腊八粥”。等转完出来,一抬头,诶?怎么对面还有一座庙啊?走上前一看,庙门口写的是“老包庙”。里面倒是有一座殿宇,可这座殿宇也忒矮了 --- 房脊也就1米8的样子,而且殿中的包公是张印刷的画像。刚刚那座庙包公殿中,好歹包公是塑像啊?越看越糊涂,也不知道这两座相隔不足50米的庙到底哪座才是包公享受香火的地方。算了,不琢磨了,后面还有画卦台和伏羲墓呢,那儿应该没那么多疑问吧?
河南开封
(2013. 11. 21)
少中科举为官廉,
不畏权贵谏忠言。
纵然皇帝谥孝肃,
何及百姓传青天。
【景点介绍】:
开封包公祠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东侧为灵石苑,由石雕、水榭构成,典雅别致。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点。
【历史背景】:
包拯(999-1062),字希仁,汉族,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1057年-1058年)、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禹王台和繁塔离得很近,因而很快就完成了这次来开封的“任务”,回到城里时才十点出头。一阵锣鼓喧天传入耳膜,抬头一看,湖对岸宏伟的“倒座南衙”门前正在上演“包公出巡”的戏码。看开封府衙门大门那气派,都快超过北京故宫午门了。很多历史痕迹的景点都是重修、复建的,可咱逛也得先拣着“靠谱”的来啊!于是买票走进了只有几步远的包公祠。祠内也有些游人,但比起对面开封府来要清静很多,一圈转下来也算踏踏实实。出来一看表,快十一点了,看看离着不远的开封博物馆,有点犹豫。最终决定还是乘车赶回郑州,这倒不是惦记着下午约的客户,而是担心在这儿吃饭,发票上盖着开封的章,回去报销找麻烦。
陕西铜川
(2017. 10. 14)
北宁西静 孔门自有应用处
文贤武能 儒家又到兴盛时
仁义关中
【景点介绍】:
耀州文庙,位于古耀州城中轴线北端(今铜川市耀州区学古巷),文庙古建筑群占地近10亩,由南向北依次为棂星门、戟门、东西耳房、东西庑和大成殿,融汇了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是一部浓缩的古代建筑史,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1957年5月31日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根据北宋元祜九年(1093年)刻立的《耀州重修州学记》碑和清陈仕林《耀州志》记载,耀州文庙于嘉祜三年(1058年)由知州史火召创建,后经多次维修,元末战乱时烧毁。明初首任知州魏必兴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洪武九年(1376年)增建了戟门和棂星门。到明朝末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模。经过明清两代多次维修,保留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对于这会儿的大宋而言,是有战争要尊儒崇文,没战争更得尊儒崇文了。
【旅游趣事】:
从“林徽因故居”的胡同里转出来,就开始往耀州文庙走。这里还兼着耀州博物馆,展厅里就我一个人参观。和其它博物馆一样,我一边参观,一边拍照。刚拍了一张,就从房顶犄角的一个喇叭里传出了严厉的声音“不许拍照!” 靠!什么东西!国家博物馆也没说不让拍照啊!一个县级博物馆居然还有这种变态的规矩!气哼哼地在孔庙里转了一圈,就出去了。
浏览更多景点照片,请到“360个人图书馆”同名账号(汉家月明)“相册”目录下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