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窃名目,狼戾为梗---五胡十六国六(后凉、北凉、南凉、西凉、西秦、)

标签:
武威鸠摩罗什寺张掖马蹄寺西宁虎台临夏炳灵寺石窟 |
分类: 第八轮 |
甘肃武威
(2014. 08. 13)
高僧盛誉感君王,
两秦相邀皆用强。
缘分终究由天定,
凉州塔内舍利藏。
【景点介绍】:
鸠摩罗什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大什字北侧,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处。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观。古人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在后凉建国初年(386),吕光挟持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武威后,为了安顿他的身心,便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建好后,便命名为鸠摩罗什寺,让鸠摩罗什住在其中,弘扬佛法。罗什法师圆寂后,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他的“舌”舍利供奉于寺内,并在供奉“舌”舍利处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罗什寺塔。建塔年代大约在公元450年前后。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甘肃张掖
(2016. 10. 16)
著经典 拒为官 或许本是虚名竖子
凿佛窟 传儒学 到底属于哪家圣贤
何功于史
【景点介绍】:
马蹄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裕固族为甘肃张掖所特有少数民族);北距张掖市市区65公里,是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
【历史背景】:
马蹄寺,也叫普光寺,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397年——439年或460年),距今已逾1600年。《甘肃府志》记载:“普光寺又名马蹄寺,为晋之郭瑀隐处,石洞凿于郭瑀(?—376)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大之,加以佛像”。 马蹄寺一开始是汉传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藏传与汉传佛教相结合的寺院。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郭瑀,不是儒家大师嘛,怎么开窟教学之处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寺庙了?其中一部分还成了藏传佛教?
【旅游趣事】:
青海西宁
(2010. 07. 28)
兄终弟及传傉檀,
南凉称雄十八年。
兴衰本是黎民定,
何需阅兵为人观。
【景点介绍】:
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台的东面有四个高七丈多的土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东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还有相连的六个小墩,不知为何时所筑。只是当年宏伟的建筑。 如今已经荒颓,只剩寑台一座,被包围在高大的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间。

【历史背景】: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乌孤与后凉决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南凉。次年改称武威王,399年迁都于乐都),建立南凉政权。南凉太初三年(399年)八月乌孤死,弟利鹿孤继立,徙都西平,401年改称河西王。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甘肃临夏
(2009. 08. 19)
古寺石窟黄河滨,
我确由此知西秦。
国乱立庙求安稳,
盛世成名利万民。
【景点介绍】: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炳灵寺文物保管所为其行政管理、文物研究和旅游接待单位。今存窟龛196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 窟,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号龛的并列5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中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中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中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峻。
【历史背景】: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又是一家在恶劣市场环境下开买卖的,比前一家强一点的是,好歹留下了点“企业文化”。
【旅游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