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大起健西流,惟有雄子定八州---五胡十六国四(前秦)
标签:
酒泉敦煌西千佛洞酒泉敦煌莫高窟酒泉敦煌白马塔 |
分类: 第八轮 |
甘肃酒泉敦煌
(2016. 10. 11)
边陲存信仰
丝路见佛光
似闻梵音
【景点介绍】: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千佛洞现存石窟16个(窟、龛22个),其中1-3窟为唐窟,4-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这9个洞窟保存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画也剥蚀不清,时代难以确认。一般认为洞窟属北魏至宋代所凿。保存较好的9个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凿龛,内塑佛像,四壁多绘贤劫千佛、佛跌坐说法图、佛涅盘像。
【历史背景】:
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指此。据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在人烟稀少之地开窟礼佛,这才是真的出于信仰 --- 因为这里没有经济利益可图。
【旅游趣事】:
这儿是“一日游”的第二个景点,或许是对这些佛教石窟兴趣不大,也或许是不愿意花几十元的门票钱,同团的七个人中,只有我和那个玩儿摄影的姐们儿下了车。虽说司机在每个景点留的时间都很充裕,可毕竟是多数人在等少数人,咱就想着尽可能快点看。可谁知买票进了门才知道得凑够二十人,人家景区才带着参观。所幸,过了几分钟就等来了下一拨。这些人有点奇怪:脸似乎都比较长,肤色发黑,他们之间互相聊天的语言完全听不懂。进了洞窟,不是抬头看佛像壁画,而是跪下先磕头。跟导游一聊,确认了我的判断 --- 他们是藏族。就这么一边看他们磕头,一边看洞窟,还好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了车旁。
甘肃酒泉敦煌
(2016. 10. 11)
佛见崖壁 祈战火熄华夏
光照三危 愿梵音传中原
信仰在心
【景点介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历史背景】: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一项历经几百年的“宗教工程”,涉及几朝的高层,应该在多部史书上都有记载啊!怎么就会莫名其妙地衰败下去了呢?看来,佛家的后继者也不如其先辈们那么有开拓精神了。
【旅游趣事】:
甘肃酒泉敦煌
(2016. 10. 13)
大师入塞 任重经传中土
白马驮僧 功成自归佛国
释播使者
【景点介绍】:
白马塔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沙州古城东隅。白马塔的塔身共有九层,高十二米,是用土坯堆砌而成,尽管如此仍然呈现了古时候明朝时期喇嘛庙的风格,也正因如此也吸引了不少前来白马塔旅游观光的游人。
【历史背景】:
相传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9月,皇帝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和陵江将军姜飞、率七万军马西伐龟兹,并嘱咐:“腾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等于384年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30余国后,请高僧鸠摩罗什东归传经。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夜梦他所乘白马托梦说,白马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特送他东行。现已进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之地,到葫芦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果然白马已死去。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塔以纪念,取名“白马塔”。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中国的佛教总跟白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入中土是白马驮经;大师入塞是白马驮僧;就连小说《西游记》中,白马都是“取经团队”的重要成员。
【旅游趣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