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西汉二(高祖,下)
标签:
商洛丹凤商山四皓墓石家庄正定古城徐州沛县歌风台北京通州汉路县城遗址 |
分类: 第八轮 |
陕西商洛
(2019. 05. 09)
无能力左右天下攻战
有名望影响皇位传承
他人之口
【景点介绍】:
商山四皓碑林园,位于丹凤县城西7.5公里的商镇新街西段,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皓碑林园内埋葬着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四位博士。
【历史背景】: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为躲避秦王朝的暴政而隐居商山,采食商芝,栖身洞穴。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称“商山四皓”。
西汉建立,刘邦久闻四皓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遭拒绝。高祖十年(前197年),当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之时,吕后求于张良以保太子。张良建议刘盈去商山请四皓出山,协助太子之位。四皓感念天下苍生,决定出山帮助刘盈,挽救皇权于动荡之中。当刘邦看到他都请不动的四皓在帮助太子时,知道太子已经羽翼丰满,打消了换太子的丁想法。
太子刘盈称帝后,要封四皓高官。他们都婉言谢绝,重新回到商山,继续过起了清贫的隐居生活。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历史是文人写的,在史书中,“四皓”似乎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其实不过是替他人说了话而已 --- 在汉初的政治形势下,估计有点思想的人都能看出刘盈即位更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更不用说高祖手下如张良、陈平那般聪明的人物。想一想,张良干吗推荐出这么四个白胡子老头来表达这个意思呢,无非是避免和高祖的直接冲突而已。从“四皓”角度讲,反正这么大岁数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真要有什么不测,还老了老了成“网红”了呢!
【旅游趣事】:
河北石家庄
(2008. 03. 12)
诸侯无重兵,
真定实符名。
万民享乐业,
刘氏得安宁。

【景点介绍】:
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北15公里处,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
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鲜虞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赵灭中山后,遂归赵,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至今正定南城门上还镶有"三关雄镇"的石刻匾额。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风帧名讳,才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自此之后两千年间,虽然这地方的高级行政区划多有变化,但其最基础的县级行政区划却一直没什么变化。这也算“真定”吧!
【旅游趣事】:
在前后两家公司里都负责过河北业务,对石家庄周边的景点熟得不能再熟了 --- 连革命烈士陵园都逛了,还能有哪儿没逛过呢!正定也来过,当时只是逛了大佛寺。这几年不断听到、看到正定旅游开发的消息,就计划着过来看看。打车过来,远远地就看到了高大的城门楼,让司机把车就停在了城门外。古城类景点的旅游,只能用腿一步步地“量”,才能感觉出城的味道。如果是坐车从城里的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地逐个“打卡”,感觉会大打折扣。
江苏徐州
(2013. 09.
12)
蕃女怨
子侄兄弟封已遍,心内期盼。
若他日,国有难,良臣扶汉。
四方天下众才贤,保刘安。
【景点介绍】:
歌风台为纪念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所著《大风歌》而兴建,位于徐州市沛县县城中心汉城公园内。为“沛县古八景”之一,也是现今重要观光旅游景点之一。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公元前 196 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还归故里,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欢宴,把酒话旧,感慨万千酒酣兴起,这位马上归来的开国皇帝、布衣英雄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北京
(2019. 03. 05)
边城但聚忠勇将
天子何吟大风歌
通达四方
【景点介绍】:
汉路县城遗址 位于通州区胡各庄乡古城村东北。西汉时,曾设路县县治于此,遂夯筑土城,城为方形,周围7里。清时,遗址尚完整,高五六尺,西北角遗堞高至丈余,光绪年间洪水冲淹,城大部倒塌。
今遗址尚长41米,宽18米,残高4米。夯层0.1米左右,整齐清晰可辨;夯窝约0.11米,均匀密列成行。为古代土筑墙体典型。遗址为通县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今通州地区属于燕国。燕昭王(公元前335至公元前279年)开疆拓土设置五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当时的通州地域为渔阳郡所辖。到了秦代,《史记·秦本纪》提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但没有列举三十六郡的名目。不过,《汉书·地理志》在京兆尹下注曰“故秦内史”,并注明了秦代的三十六郡,其中就包括渔阳郡。汉承秦制,到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通州地区仍归渔阳郡管辖,渔阳郡内设有路县,即今天的通州地区。可以说西汉初路县古城已经诞生,此地已有军民驻扎并繁衍生息。对此,在诸多史书典籍中,也都有详细记载,比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此时的高祖,已临近生命的终点,燕地作为最后一块土地,也从“发小儿”手中“过户”到了小儿子手里,终于也姓了刘。虽然地近匈奴,可既然姓了刘,那就得好好管。
【旅游趣事】:
“城市副中心”已经挂牌一个多月了,一直想来看看。在地图上查询乘车路线时,发现附近有一片绿色区域,标注着“汉路县城遗址”,就决定顺路一起看看。下了地铁,只换乘了一趟公交车,就到了地方。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工地啊!好在进入工地也没人理我,穿过工地,七拐八绕,走进了一片类似村庄废墟的地方,对照手机上的地图,差不多已经到了“绿色区域”的中心。路上也碰上几个人,可打听起来非常麻烦 --- 光“县城遗址”就得解释半天。还真碰上个明白人,指着南边告诉我“那边有几个考古坑”。按照他指示的方向走过去一看,还真能看出坑的痕迹,不过坑已经变成了“垃圾坑”。得了,也就这样了!还是去“副中心”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