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开打,天下不宁---民国十四(民国十一年)

标签:
北京婉容旧居营口楞严禅寺防城港东兴观音寺铜仁福音堂苏州同里嘉荫堂 |
分类: 第七轮 |
北京
(2015. 11. 16)
寻常巷陌 本可衣食无忧
深宫高墙 却使人生坎坷
命不逢时
【景点介绍】:
婉容旧居,北京东城区鼓楼南帽儿胡同35、37号的旧宅院,原为清末代皇帝溥仪之皇后郭布罗·婉容婚前的住所,是婉容之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所建。
此原只是较普通的住宅。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后,其父封为三等承恩公,该宅升格为承恩公府。作为“后邸”,加以扩建。西路四进院落。东 路为三进院落。后院有假山、水池,东有家祠。西路正房 即为婉容所居。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背景】:
婉容旧居老百姓俗称“娘娘府”。婉容生于1906年,直到1922年与溥仪结婚,在这里居住了16个年头。 婉容她属正白旗郭布罗氏,全称是郭布罗·婉容。婉容的祖上没有做过什么大官,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也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此宅为婉容之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所建,原只是较普通的住宅。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后,其父封为三等承恩公,该宅升格为承恩公府,倒是“父借女光”了。为使大婚时迎奉皇后的凤舆进出方便,将府门与前院进行了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从婉容“进宫”的那年算起,如今已经过去了83个年头。帽儿胡同当年气派的大门已经不见了,在原先大门位置上是3间住房,在它的西面开了两个很不起眼的小门,现在分别归属两个不同单位管理、使用。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辽宁营口
(2016. 09. 07)
建寺皆因有信众
成名唯缘存大师
佛声远扬
【景点介绍】:
楞严禅寺位于营口市新兴大街,是营口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寺院呈规则长方形,南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49米,占地8036平方米。1985年,由市传教协会主持重修。
寺院为三进院落,青砖围墙,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南北一线排在寺院中轴线上,两侧有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
【历史背景】:
该寺建于1922年。是由当时营口宣讲堂的倓虚法师彷照宁波观宗寺而设计。工程历时九年,于1931年落成,同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廿日)开光。当时,楞严寺的匾额“楞严禅寺”四个大字,由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郑孝胥所写。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广西防城港
(2017. 03. 14)
山海同闻佛音响
中越共瞻菩萨容
平安共处
【景点介绍】:
观音寺位于广西省防城港下辖东兴市明虹路,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观音寺目前建有正定楼、钟楼、藏经阁、素食馆、山门、放生池、九龙壁等景点,藏有舍利子12粒。
【历史背景】:
东兴市的观音菩萨信仰,可追根溯源到汉唐时期;在邻国越南广宁省芒街市有“万灵庆寺”里的大钟上留有记载,“万灵庆寺”还保存有唐朝时期竹林禅师,寂珍和尚的灵位,由此证明东兴的佛教活动都没有停止过。据考证,东兴观音寺在法国侵略越南划定北仑河边界线时,已经有僧人在此搭建茅棚修行,1922年,钦州市的俗家弟子欧文坤(法名“觉宁”),发动信徒四处化缘而重建。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贵州铜仁
(2017. 04. 21)
地处偏远 也有洋人布道
城在山间 亦闻上帝福音
乱世希冀
【景点介绍】:
贵州铜仁市碧江区基督教福音堂建筑本身则是在2007年重建的新堂,如今也是铜仁市的重要旅游景点。教堂位于市中办事处中南门社区,是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在铜仁城区的传教场所。
【历史背景】:
基督教于1912年由美国传教士白道启、何茂林传入铜仁市碧江区。最初的福音堂于1922年建成使用,是铜仁主城区的传教场所,解放初,福音堂信徒300余人,当时福音堂为砖木结构建筑。“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会活动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落实宗教政策,教会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因原教堂年久失修,外墙风化严重,经相关部门多次鉴定为危房,不能再作聚会场所;2005年,经请示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批准同意,在中南门古城重建基督教福音堂。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旅游趣事】:
江苏苏州
(2017. 11. 21)
堂近三桥利
门开一镇中
水陆之心
【景点介绍】: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初年,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贰万两。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
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该庭院高大宽敞,肃穆庄重。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梁头棹木)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八幅戏文透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这组透雕已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
【历史背景】:
嘉荫堂建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原房主为同里人柳炳南,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此堂占地一亩5分,共有三进,布局前为厅,中为园,后为楼,前门临街,后门依水,是一幢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
【历史的感悟与启示】:
这“同宗”也用来给房屋“抬气”啊!
【旅游趣事】:
逛完了耕乐堂,对照着手中的旅游图一看,古镇景点中就剩下一个嘉荫堂还没逛了。如果从耕乐堂继续向前走,能到嘉荫堂,但为了“就乎”水路,得走不少冤枉路。没办法,只能原路返回,走到“三桥”再过河。按照路牌所指,从后门进了嘉荫堂,看着这些日子一直在看的江南宅院景观,也没什么兴趣了。就接着从后到前这一路,浏览了一下,出前门往景区出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