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卡回归中超的“候鸟效应”!

(2015-01-29 04:25:04)
标签:

杂谈

体育

  本期《冉指绿茵》的话题焦点是孔卡回归,听听我们的观点,您同意不?欢迎拍砖。   http://www.ximalaya.com/19114476/sound/5235024 http://www.ximalaya.com/19114476/sound/5235024
 达里奥.孔卡从来没有进入过阿根廷国家队,但他的个人工资(1080万美元)却可以在全球职业球员中名列前茅!当然,我并不赞同“孔卡工资高于内马尔”的说法,可也不得不承认,孔卡挣得太多了!
       孔卡回归中超的“候鸟效应”!          
        孔卡回归中超,上海上港和他签署了最新的两年合同,这肯定是一个喜事,至少对于越来越热的中国足球而言。因此,第一个对于孔卡的论题是:孔卡为什么值这么多钱?笔者觉得,在此讨论上海上港是不是财大气粗或者花了冤枉钱都不合时宜,孔卡是一名职业球员,有俱乐部愿意给他合同,有职业球队愿意高价买他,那就说明他值这个价钱。
         孔卡这次转会的转会费只有200万美金左右,原因是他的东家巴西弗洛米嫩塞只拥有他20%的权利,而真正促使老东家出售他最大的理由,还是孔卡的个人工资在巴西联赛显得太高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孔卡是一个“80%自由”的自由球员,依照孔卡的年龄和在巴西的收入,当中超球队以个人工资世界前十强的“利益诱惑”孔卡时,我相信不仅仅是孔卡,大多数球员都会为之动容。
孔卡回归中超的“候鸟效应”!
        第二个关于孔卡论题是,上海上港为何要签孔卡?上海上港这次花费巨资投在孔卡一个人身上,这一方面反映了孔卡的个人价值,上港俱乐部事实上是以“自由大牌球员”的身价签到了孔卡,第二方面,这个投资则反映了上海上港新赛季的目标,当中超足球最近几年逐渐呈现京粤鲁三甲争霸的局面之时,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尽管拥有三只中超球队,却在中国足球顶级联赛的争霸中落在了下风,考虑到上海申花绿地易手后元气尚未恢复,上海申鑫又根基尚浅,上海上港早就瞄准“上海老大”的位置,他们不仅仅要在成绩上取代上海申花,也必须在上海滩成为“”最有号召力“的球队,高价引进孔卡,的确是非常聪明的一招!2014赛季上海上港的成绩是中超第五名,”武球王“等大批上海滩自己培养的青年才俊已经成为上海”新偶像“,现在再招来一位更大牌的孔卡,不难相信,2015赛季开始之后,上海上港必须是上海滩的头牌!
孔卡回归中超的“候鸟效应”!
      第三个关于孔卡的话题是,孔卡将为上海上港带来什么?有一点优势很明显,那就是孔卡的市场号召力,上海人喜欢”海派足球“,上港队的前身上海东亚是上海人徐根宝一个人精心打造的青年近卫军,根宝十几年辛勤耕耘的结果是桃李满天下,除了张琳芃,曹赟定,王云龙,武磊等一大批青年球星,现在的上海上港队也是年轻精英云集!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上港是目前中超最年轻的球队,球队中绝大多数当打球星都是”九零后“,参加本次亚洲杯的国家队球员武磊,蔡惠康,颜俊凌都在23岁左右,但他们已经是上海上港队中本土球员里的老队员!看一看上海上港队的球员年龄构成,除了每个赛季来来往往的外援之外,上赛季上港队有17名球员出生在1990年前后,这样一支特殊的球队,一方面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大哥”传帮带“;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也需要球队拥有一名年龄,经验,技术以及技战术踢法都符合”根宝模式“的球队核心,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上海上港队选择孔卡,不仅仅是为了市场炒作和吸引眼球。
       上个赛季孔卡离开的时候,他的理由很牵强:”我想念巴西足球的氛围“,可事实上孔卡在巴西耐不住寂寞,蒸蒸日上的中国足球强大的吸引力让他不得不回归,金钱诱惑,国际都市吸引,一支充满希望的球队,诸多因素让孔卡心甘情愿做一只”候鸟“,我们敞开双臂,欢迎孔卡归来!
       欢迎冉雄飞,山哥,童小弟在美国主创的广播播客节目《冉指绿茵》,官网:www.ranzhilvyin.com  
     链接:http://www.ximalaya.com/19114476/sound/5235024 http://www.ximalaya.com/19114476/sound/5235024
   任何人使用本微博,请必要删改任何文字!!
孔卡回归中超的“候鸟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