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定律5
《价值条件化阻碍自我价值感形成》
《如何培养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罗杰斯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所谓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和认识。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或其它事物的区别以及相互关系的认识,还包括对自己的价值标准的认识。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的其他人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每一个人的机体评价过程(Organis
micValuingProcess)和自我实现倾向(Actualizing
Tendency)都是与生俱来的。从婴儿时起,人就可以在任何时侯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评价。(注:机体评价过程:人根据在自身有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经验。能让自己产生满足感,有利或能用来维持或助长我们成长的,就内化为积极的经验;反之则是消极的经验。)例如:婴儿对不利于维持和发展机体的体验,如饥饿和疼痛,就会自然采取拒绝的态度;反之,对有利于维持和发展机体的体验,如新奇感和安全感,就会自然采取接受的态度。这种机体评价过程在婴儿时期是在无意识的水平上进行的,而不是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言语来进行的。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用自己的各种经验和体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并从中产生了“我”和“我自己”的感觉。例如:他会把对饥饿的消极评价融入他的自我概念之中。由于儿童的机体在不断成长、生活的内容在不断扩展、人生的经历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体验和经验逐渐可以被意识到了,并能被言语化了。儿童能够把自己和其他人、其它事物区分开来了,同时,也产生了与自己有关的各种评价。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个体就会随之产生另外两种需要,即得到别人积极评价----正向关怀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它们来自于人的自我实现倾向。
在童年早期,人通过学习就会产生得到别人正向关怀的需要。人的某一行为若能获得他人的好评,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种需要。例如:母亲的微笑就是对儿童的行为给予正向关怀的表达方式。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本身总能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能得到别人的正向关怀时,他的自我概念就能得到准确而正常的发展。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个人体验和他人评价总是不一致,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人若总是采用回避自己真实体验的办法,以图缓解个人体验和他人评价之间的矛盾,就会造成自我概念的扭曲,进而就会导致心理上的病态。
一个人倘若过于看重他人的评价,不惜改变自身的标准以获得他人的好评,必然失去自己的标准。自我概念扭曲越厉害,抑郁、焦虑、罪恶感和精神错乱等心理异常现象就会越严重。 罗杰斯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男孩觉得打他的小弟弟使他感到很快活,但他的父母却对他这样说:
“你很坏,这种行为很坏,你这样做一点也不可爱。”这个男孩的行为得到了父母的消极评价,但他需要积极的评价,于是,他可能产生不正确的、歪曲的言语评价,如:
“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此时正确体验的言语化应是“在我干这种事时,我感到高兴而我的父母感到不满”。那种不正确的评价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之上,而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这就是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例如:一个五岁的男孩,当他遇到不高兴的事情的时侯,他就用大哭米发泄他的情绪,这时他的母亲走过来说:
“一个男孩子总哭,多丢人!”如果他的母亲经常这样教导他,久而久之,他就会把这种评价内化到他的自我概念之中,以后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他往往会压抑自己,认为哭是自己的缺点,甚至是自己的错误。这个男孩就是这样通过歪曲和否认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来赢得母亲的赞同,这样做的结果使他与机体评价过程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在价值条件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总是与通过机体评价过程所产生的真实体验和经验不一致、不和谐,就会导致心理异常。
由此可见,如果父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选择地对待儿童的行为,孩子表现好时才给予孩子正向关怀(价值条件化)。从儿童的角度看,则是他的一部分自我经验受到父母的正向关怀,另一些没有受到正向关怀。
这样,当儿童开始有区别地对待自我经验,认为某一些自我经验值得给予正向关怀,从而倾向于追求这些经验;认为另一些经验不值得给予自我关怀,从而倾向于回避这些经验时,我们就说说他通过学习获得了一些有条件的价值感。
当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价值的条件化作用过强的话,他的自我概念就很容易出现扭曲,以至他的行动不是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是为了完成责任、博取好评与避免不悦和惩罚。父母采用的负面的教养方式,刺伤了儿童的感情,损害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都摆脱不了。这些体验往往造成他们“过度渴望取得成绩、得到赞许和认可”。这样的人,“自我价值感”就极低。
价值的条件化这个概念在罗杰斯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罗杰斯看来,有条件的价值感的形成乃是个体心理发展上一件不幸的事,因为它为当事人日后可能发展出心理障碍埋下了种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价值的条件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是影响程度上的差别,要想完全排除这种作用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价值条件化的影响,帮助孩子获得最佳自我价值感呢?
罗杰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必须从父母开始,给予无条件的正向关怀。无条件正向关怀的核心要点是:不以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父母的味口、父母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孩子这个人。最重要的一种需要--正向关怀的需要总是自动地得到满足,他就有可能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机会去体会自己的内在的感受,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