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焦点话题讨论:人民币该不该升值?
(2009-11-14 18:05:48)
标签:
经济财经汇率货币购买力人民币升值中国 |
《金融时报》焦点话题讨论:人民币该不该升值?
[问题]
奥巴马访华前夕,对人民币升值的讨论再度升温。一方面美元对其它货币持续贬值,一方面中国贸易持续存在顺差,外汇储备激增,中国是否应该允许人民币升值呢?
[支持观点]
~~~~~~~~人民币该升值。
首先,这是市场经济调节下的规律。如果一些企业真的无法再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生存,只能说明它的竞争力不够强,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掉。而且,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大势所趋。如果,真的要保护出口外贸企业,可以采取其他财政措施。
其次,从长远观点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百姓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我们可以花更少的钱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甚至可以拉动奢侈品消费。
第三,关于外汇储备问题。人民币升值对外汇储备造成巨大压力。其实,问题在于我们。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充分利用这些外汇储备,压力自然就减轻。~~~~~~~~
~~~~~~~人民币汇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但从经济问题上,人民币应该升值,可是如果再加上政治问题,那就需要谨慎了,最多可以缓慢升值。~~~~~~~
~~~~~~适者生存。外贸企业当初靠的就是人民币的廉价和劳动力的廉价,发展了这么多年外贸,没有一家企业从低级别的代工状态脱颖而出,要么继续搞低端,要么走向与政府妥协搞腐败。中国外贸已经严重产能过剩,却要全国的老百姓为这点GDP买单。
即使你汇率上不升值,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也已经贬值太多,这是国家在为GDP掠夺老百姓的人民币。真想不通,为了这么2的数值,却要老百姓背负这么重的生活负担,政府图的是什么?!!!~~~~~~~~
[反对观点]
~~~这还用问,人民币升值已经导致中国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民营企业倒闭一大半了,难道还想继续再倒闭?~~~
[中性分析]
~~汇率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东西,关键的是汇率变动的配套工作要早作准备,中国一直缺的就是这个功夫。为什么我们总在金融方面吃亏,还是配套的“组合制度、组合策略”不够呀-----~~
~~~~~~人民币本币的对内购买力与人民币价格(汇率)也是观摩通胀发生的必要条件。今年以来,人民币单位货币购买力发生了明显下降,其最突出地表现在资产价格市场。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与股市出现了明显的上涨态势。这种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滞胀)的动力是双宽松下过剩流动性的推动,而非是房地产等本身追加了附加值或价值出现增值。
由此可见,当前人民币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是非常直观的。而人民币本身的价格(汇率)今年以来也出现了实际有效汇率持续贬值的态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与人民币汇率与重新钉住美元有着直接的关联,即美元今年以来的持续走弱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持续贬值。
在人民币依然非可自由兑换、完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当前,汇率变化更多的是其对内对外补贴率不同而已,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人民币升值;毕竟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单位货币购买力对内对外都出现了提高。因而,通胀问题也随之显现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低,意味着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事实上增加了对外部消费者的补贴率。
而对内,则也从人民币汇率角度促成了人民币单位货币的对内贬值。即一方面,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随着商品的出口中国福利外流了,在整个经济增加值固定的情况下,出口的低价必然意味着对内销售的高价。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同类商品出口价格显著低于国内售价的货币经济理论层面的诠释。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意味着中国进口商品的人民币标价提高了,换句话说就是人民币对内单位购买力贬值了。这通常被学界解释为输入式通胀,不过深层的逻辑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单位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是典型的通胀问题,输入型对通胀内因做了表面上的“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