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抛弃鸡肋双龙引发韩国经济地震

标签:
双龙汽车suv上海汽车雷斯特军事 |
上汽抛弃鸡肋双龙引发韩国经济地震
双龙汽车公司(SSANG YONG Motor
Company)附属韩国双龙集团,是以制造四轮驱动汽车为主,并生产大型客车、特种车、汽车发动机及零配件的著名汽车制造企业。
其前身为创立于1954年的东亚汽车公司,1986年10月并入双龙集团,1988年3月更名为双龙汽车公司。以犀牛牌四轮驱动吉普车和克兰多牌家用型吉普车为代表的双龙汽车,已出口到欧洲、亚洲、中南美洲及非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双龙汽车从专门生产四轮驱动越野车和特种车起家,后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合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汽车制造企业。
2005年1月2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股权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51.33%的股份,正式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双龙汽车公司主攻中高档四驱越野车和轿车市场,是SUV∙RV方面的领先制造商,主要产品有豪华轿车CHAIRMAN, 四驱越野车REXTON,KORANDO,MUSSO和豪华MPV RODIUS等。
上汽收购双龙汽车之前,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掀起的SUV热潮下,通过雷斯特(Rexton)等车型的畅销保持了盈利结构。但是,双龙汽车被上汽收购之后,SUV热潮逐渐消退,导致经营状况在过去2、3年里持续恶化。
对于上汽而言,双龙无疑成为鸡肋,上汽决定放弃是最佳选择.不过此举引发了韩国的不满.
双龙最终能否起死回生还要看法院是否受理上汽提案.
韩联社首尔1月9日电 中国上海汽车9日对陷入资金危机的双龙汽车申请了“法院管理”,这意味着放弃对双龙汽车的经营。外交界正在关注这一事件会否对韩中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上海汽车2004年10月收购双龙汽车,是中国对韩国的代表性投资事例。上海汽车对双龙汽车申请法院管理,可能会导致韩中贸易往来大幅减少。
外交通商部官员当天表示,上海汽车对双龙汽车的投资,占中国对韩投资额的30%,具有相当大的象征意义。双龙汽车经营陷入难关,将影响中国对韩国的投资。
政府还担心上海汽车在经营双龙汽车期间发生的技术泄漏事件引起的一些争议,影响两国合作交流。
双龙汽车工会主张,上海汽车掌握双龙汽车的技术后就准备撤离,并谴责上海汽车“过河拆桥”。而当天传出申请法院管理的消息后,更是将这一天指定为“中国践踏韩国之日”。
由于上海汽车是中国国有企业,部分网民还将技术外流谴责对象由上海汽车转向中国政府。
韩国检察机关自去年7月起调查上海汽车涉嫌剽窃双龙汽车核心技术的案件,并已结束相关调查,目前正讨论公布结果的最佳时机。
但中国政府不可能对目前的情况拍手叫好。据了解,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对韩国检察机关调查技术外泄案表示不满。中国称,如果是美国企业,根本不可能提出技术外流的问题,莫非是歧视中国企业。
如果检察机关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汽车确实剽窃了双龙汽车的核心技术,韩中关系将受到巨大影响。
[朝鲜日报]
记者分析:是双龙无能,还是上汽不负责任?
上汽放弃双龙汽车经营权引争议
双龙汽车在2005年1月经历一次考验后,时隔4年再次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大股东中国上海汽车集团决定不再支援面临经营困境的双龙汽车并申请法院接管。
去年,双龙汽车因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导致主力车型SUV(吉普车型)销量剧减,出现了1000亿韩元以上的亏损,从而面临着不能不接受大股东支援的处境。整体竞争力下降是使双龙汽车站在生死存亡关口的主要原因。
双龙汽车的生产规模非常小,以至于很难作为汽车企业自立,车型也偏重于SUV和大型轿车。但专家指出,2005年收购双龙汽车以后不注重投资,只关心技术转让的上汽、以及反对为加强竞争力进行结构调整、只顾保住自己饭碗的强硬工会也有不小的责任。
-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img_dir/2009/01/10/200901100000132thumb_b350.jpg
- ▲9日下午,双龙汽车工会成员在工会就董事会申请法院接管一事表明立场之前,排队站在京畿道平泽市双龙汽车工厂的正门前。朝鲜日报记者 许永翰摄影
◆双龙汽车偏重SUV 无法应对市场变化
上汽收购双龙汽车之前,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掀起的SUV热潮下,通过雷斯特(Rexton)等车型的畅销保持了盈利结构。但是,双龙汽车被上汽收购之后,SUV热潮逐渐消退,导致经营状况在过去2、3年里持续恶化。除了2007年通过节约费用创造115亿韩元的盈利外,每年都出现1000亿至2000亿韩元的亏损。
去年受高油价和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双龙汽车销量大幅减少,这致使经营业绩进一步恶化。去年截至第三季度,出现了1000亿韩元的亏损,去年12月份的销量仅为5540辆,比前一年同期减少了53%。
韩国汽车专家分析说,双龙汽车偏重于SUV和大型轿车的产品机构本身就存在问题。Chairman
W、爱腾(Actyon)、享御(Kyron)等主要产品都是SUV和大型轿车,如果SUV和大型轿车不畅销,完全没有代替的中小型汽车。
双龙汽车的生产效率也远远低于国内外企业。在过去5年里,双龙汽车利用约7000名人力生产了9万至15万辆汽车。这远远低于2.1万名人力生产190万辆(以去年为准)汽车的通用大宇。业界相关人士表示:“以双龙汽车目前的人员规模,至少要生产25万辆才能生存下去。”
◆疏忽投资的上汽和强硬工会都存在问题
上汽放弃双龙汽车经营权,可能是因为双龙汽车的竞争力大幅下降,而且在全球经济低迷导致汽车销量剧减的情况下,即使注资也是在添“无底洞”。
但即便如此,上汽也要为双龙汽车面临的危机负首要责任。上汽收购双龙汽车以后的4年里,在提高双龙汽车生产效率、使产品结构多样化、提高竞争力方面完全失败。上汽没有履行进一步投资10亿美元的承诺,原有的新车开发计划也陆续被推迟。
另外,事事都要制造障碍的强硬工会也难辞其咎。双龙汽车经营层推行大规模节约费用措施的2006年,工会锁上工厂大门展开“玉碎罢工”等,不断做出削弱中方经营意志的行为。
双龙汽车负责企划的常务崔相镇(音)表示:“双龙汽车平均一辆车的人工费用占总费用的20%以上,竞争企业的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尽管希望通过在中国的销售增加出口,但不具备价格竞争力。”
产业研究院机械产业组组长李恒九(音)表示:“双龙汽车走到法院接管这一步是因为劳资矛盾,无法提升竞争力。如果工会继续反对结构调整,可能会导致出现最坏的状况。”
◆围绕上汽“只吸取技术后退出”争论不休
围绕双龙汽车技术流失到上海汽车的争论也可能会持续下去。双龙汽车的干部职工和工会主张,上海汽车一开始就只关心技术转让,疏忽了双龙汽车本身的经营状况,也就是说“只吸取技术后就退出”。实际上,上海汽车在作为技术转让费,需要向双龙汽车支付的1200亿韩元中,只支付了600亿韩元。双龙汽车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包括双龙汽车的4轮驱动车和大型轿车的设计图在内,上海汽车已经拿走了大部分整车研究技术,并把双龙汽车的50多名核心研究人员带到总部。”
但进驻韩国的中国一家银行的高层负责人表示:“如果没有技术转让,上海汽车会以那么高的价格收购竞争力下降的双龙汽车吗?如果继续单方面主张技术流失,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只能会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