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伴飞卫星连续拍照 最快每秒12幅

标签:
科技航天器伴星神七林保军中国军事 |
神七伴飞卫星连续拍照 最快每秒12幅
伴随卫星为神七拍摄了非常清晰的照片(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神七释放伴随卫星示意图(摄于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图:新华社)
【星岛网讯】神舟七号飞船27日晚19时24分运行到第31圈时,飞船搭载的伴随卫星被成功释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林保军称,目前伴随小卫星已传回大量清晰图片。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高铭介绍说,伴飞小卫星按照计划把整个神七飞船照下来并把远离飞船的过程拍下来,是连续拍照,最快每秒12幅,从视觉上也是连续的.
中广网消息,小卫星随着释放过程即开始拍摄,图象非常漂亮。小卫星是被弹簧弹离了飞船之后速度非常快,始终是处于飞船的前面,可以从飞船外不同的角度拍摄小卫星拍摄的照片相当于飞船从近景拍远景一样,非常清晰,可以看到飞船和地球。
林保军介绍说,航天员在回舱之后才放小卫星完全是考虑安全,这并不是为了现场直播似的看航天员的过程,我们的主要目的,一个是看飞船,同时工作,包括航天员什么时间出舱,伴星什么时间放,因为照相的过程还要看和光照条件等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实际上选择这个时刻放是最佳的时刻,它是很多因素结合起来的。有更多的目的和意义。
据林保军介绍,小卫星的空间应用作用在于,一方面是可以作为飞船整个大型的检查器,因为它是绕着飞船飞,其实以后也可以绕着其他的大型的卫星飞。因为空间这种活动,这种代价是付出的比较昂贵的,这种情况下,使用一个小卫星比较便宜,比如大卫星或者咱们的飞船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观察、判断以便于整个修复。另外一个叫母航天器,它是它功能的一个拓展,可以联系的一起做,这也就是编队飞行一种,也是中国第一次实现编队飞行。
据介绍,伴随卫星是指伴随在另一航天器附近作周期性相对运动的卫星。伴随卫星大都具备一定轨道机动能力,它往往以空间站、航天飞机、载人飞船或大卫星等大型航天器作为任务中心或服务对象(简称主星),与主星按照一定的空间相对构型共同在轨飞行。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8日也对神舟七号伴随卫星试验进行了解读:
1、试验任务
在神舟七号飞船上中国首次开展了航天器平台在轨释放伴星,以及伴星的伴随飞行试验,任务目标是:
(1)试验和验证伴星在轨释放技术;
本试验任务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空间释放和绕飞技术的国家。
2、伴随卫星试验意义
研制和试验大型应用型航天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相比而言,微小卫星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而且其技术集成度高,灵活性强,应用范围广;在轨二次释放,不需要花费发射成本。所以发展微小卫星技术是一项经济实惠、技术含量高、具有创新意义的航天高技术。掌握微小卫星研发和在轨释放技术是体现航天大国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航天大国竞相发展的一个前沿热点。
伴随卫星研制与释放试验的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未来载人航天中,伴随卫星将成为主航天器的重要服务和支持工具。
伴随卫星作为空间站、空间实验室、飞船等大型航天器工程的一部分,它伴随主航天器飞行,具有处于相对主航天器距离近、实时跟随的位置优势,可以作为主航天器的安全辅助工具,对主航天器进行工作状态监测、安全防卫,可以为航天员出舱活动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A、利用伴星的相对近距离绕飞能力,可以对主航天器长期空间运行可能造成的外部结构老化、损伤等进行监测;对舱外机构、应用设备的工作情况和技术状态进行监测,随时诊断主航天器可能出现的任何外部故障,并准确定位,指导航天员对主航天器进行在轨维护;
B、在航天器交会对接、宇航员出舱活动,实施舱外结构安装、舱外人工修复等任务时,利用伴星可以提供舱外现场监视、航天员安全监视,空间环境突发事件监测;
C、绕主航天器飞行的伴随卫星,能够提供对主航天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可重复、高清晰的观测,获取主航天器较完整、多角度图像资料信息,从而使得主飞行器上的航天员或地面测控人员、工程决策层准确掌握主航天器的运行技术状态;
D、单颗或多颗组网的伴随卫星可以对空间碎片、流星体,以及那些对主航天器构成威胁的人工或自然飞行体,进行长期观测、跟踪、预报、报警等,以保障主航天器安全。
(2)、在轨释放伴随卫星技术是为了探索未来航天发射的新模式。
由于伴随卫星结构小、总量轻,任务配置比较灵活,容易实现在运行的主航天器上发射,节约发射成本,成为一种新的航天器发射模式,适应特殊任务需要。
(3)、微小卫星可以组网运行,具有较强的机动、灵活性,在未来的航天对地观测应用领域占有重大优势,拓宽对地观测应用的规模与能力。
利用伴星和主星,或者释放多颗伴星组网,可以实现多星协同工作,完成一颗卫星单独无法实施的应用任务,提高主星应用效率,扩大应用领域,促进空间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拓展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能力
某些新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往往在一个平台上无法完成,提出了需要多实验平台支持的要求,采用二次释放伴随卫星可为这类研究活动方便地搭建所需要的实验条件。例如现代激光技术以及太赫兹技术应用等国际上目前备受关注的实验项目,释放伴随卫星可以作为这些新技术演示验证的合作目标,开展有效的空间试验,取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5)、提升未来航天技术能力和应用卫星的使用效率
当我们突破在轨二次释放能力关键技术后,如果进一步突破在轨回收卫星的能力,那么将是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提升,未来我们可以对那些失效的或者寿命即将终止的应用型小卫星进行回收,把主航天器作为空间维修站对小卫星进行维修、补给,或者更换设备后再释放,从而提高应用小卫星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