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首设性别鉴定实验室严防男扮女装
(2008-08-19 14:28:33)
标签:
身边的奥运女运动员北京奥运会体育 |
北京奥运会首设性别鉴定实验室严防男扮女装
韩国媒体披露北京协和医院地下一层设立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指定性别鉴定实验室”。
这在奥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
此类实验室针对获得好成绩的有争议的“女性”身份参赛队员进行鉴定。也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
性别鉴定首次出现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但当时只采用以肉眼观察女运动员身体的“原始方法”。
韩国《朝鲜日报》披露,
“男扮女装”的运动员将无处可藏。性别之争在奥运史中已持续百年,但在本届的北京奥运会上,“男扮女装”的运动员将无藏身之处。因为北京奥运会设立了专门鉴定性别的实验室,对个别可疑的运动员进行性别鉴定,这在奥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
北京奥组委(BOCOG)在北京知名的协和医院地下一层设立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指定性别鉴定实验室”。据中国门户网站新浪网报道,该实验室只需一周就能拿出详细的性别鉴定结果。此外,不是每位运动员都要接受性别鉴定,而是只对奥组委觉得可疑的运动员进行鉴定。
奥运会历史上,对运动员的性别争议首次出现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田径女子百米大战中。当时创造世界纪录的波兰女运动员斯坦妮斯洛娃-瓦拉谢维奇的性别遭人怀疑,但由于奥运会没有有关“鉴定性别”的规定,此事不了了之。运动员隐瞒真实性别就是为了打破纪录。专家认为,在田径项目中,男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比女运动员要高20%.
性别鉴定首次出现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但当时只采用以肉眼观察女运动员身体的“原始方法”。从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开始,采用抽血检测基因和性染色体的科学方法。而在1964年奥运会上获得田径女子100米铜牌和400米接力金牌的波兰选手爱娃-克罗布科斯娃成为被鉴定出男扮女装的第一位运动员。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鉴定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但误诊的情况仍时有发生。1985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一名西班牙跨栏女运动员被查出带有Y染色体,但经过长达三年的“重新检查”,她重新获得“女性”身份。因此,北京奥运会上除了外观判断和抽血鉴定之外,还将用唾沫中含有的口腔细胞做DNA鉴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