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人:在探月乃至空间探索方面不会与中国人合作

(2007-11-26 22:32:55)
标签:

军事/谈兵

            美国人:在探月乃至空间探索方面不会与中国人合作 
 
 
 
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的首颗自制月球探测卫星“嫦娥1号”,开始探月第一期工程的绕月飞行,计划完成为期一年的月球表面和资源分布观测任务。中国的太空探索项目迈出了这历史性的一步,也成为国内和国际媒体大幅报道的热点。刚刚在10月23日将发现号航空飞机送上太空的美国,也很快地将焦点转移到太平洋另一头的中国探月项目。《华盛顿观察》周刊走访的太空专家一致表明,美国对中国的太空发展还是心存戒心,要想看到美中携手奔月的情景,恐怕在布什这一任内是无法实现了。

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World Security Institute)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就说,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恐怕很难开启美中两国的太空合作之门。

“美国持续将太空看作是零和游戏。由于太空技术具有军民两用性质,加上难以区分其防卫能力或攻击能力,很容易滋生出零和游戏的想法。”孔哲文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但我还是认为,基本上,美国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她无法继续在未来保持太空霸权,或许甚至连太空主导地位都谈不上。以中国为首的其他国家正在要求在太空中占有更多‘战略空间’。”

“月球虽然是我们最近的邻居,但是人类对月球的所知有限,尤其是在离地球较远一面的月球地图还尚未被完全绘制出来。中国进行这趟探索月球之旅可以测试其远端遥控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会。”美国海军分析研究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is)的高级研究员成斌(Dean Cheng)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我们只希望这趟任务进行顺利,并且,中国会把搜集到的月球相关信息同世界各国分享。”

探索月球,兼享国家威望和科学利益

“对中国来说,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代表着中国太空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不但是中国首次发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也是中国首次以遥感卫星图像对月球进行探索,”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中国政策专家顾克冈(Gregory Kulacki)博士说。

美国国内对于太空探索的热情程度自冷战结束后大衰,航空飞机的发射升空已经不再登上报纸头条。虽然布什政府曾欲力挽民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在2004年1月热烈地宣布美国要在2020年重返月球,并以其作为载人火星项目的跳板,结果却结结实实地贴上了国会的冷屁股。美国民众更是对庞大的项目预算倒尽胃口,对重返月球意兴阑珊。相较之下,中国对太空项目兴致高昂,历久不衰,现在更是因为嫦娥绕月计划的首阶段成功而达到顶点。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的人类太空探索项目主任文森·萨巴瑟尔(Vincent Sabathier)认为,现今全球已经进入第二太空时代(2nd Space Age),太空项目业已出现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拥有探索太空的能力。

“撇开太空探索的科学价值不谈,太空探索的确能为一些国家带来超级大国的形象。太空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和战略价值更是不容忽视,”萨巴瑟尔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

成斌表示,一个国家愿意投入大笔资金发展太空项目,不外乎几个原因:拥有太空项目代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尤其是科学和技术水平的升级,更是国家威望的高度展现;此外,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经济效益和军事应用也随之而生,更不用说这类科学发展足以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甚至为全人类带来利益。

“简单地讲,太空是个很能令人振奋的话题。我们美国人已经失去了对太空探索的新奇感,但是现在中国人正在亲身经历我们走过的路,”成斌直言道。

中国媒体在报道嫦娥一号的探月任务时,不忘强调此行的科学使命。过去的探测几率显示,月球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尤其是在地球上极为稀少的一种氦同位素--氦3(helium-3)。氦3被视为可以进行核融合(nuclear fusion)的一种燃料,一些科学家相信核融合最终将成为能源的重要来源。顾克冈就认为,中国对太空探索具有高度兴趣,要说是国家或民族的骄傲感使然,还不如说是因为太空项目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在推动。

“我认为,推动中国太空探测项目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在于其科学和技术上的价值,包括土壤分析、远端遥控等技术。将嫦娥一号的探月项目看成是一个科学任务,我想是合理的,因为它所搜集到的信息对科学探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美国和前苏联也曾经经过这一段时期,但到头来,他们认为矿藏的开采将会入不敷出。”顾克冈说,“我并不是说中国人不该为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而感到骄傲,但是追根究底,实际的科技利益还是优先考虑。从神州载人太空项目到嫦娥探月项目,都将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来。”

顾克冈进一步表示,如果这次的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只是为了激起民族情感,就应该在日本于9月14日发射自制的绕月卫星“月女神”(Kaguya)前发射嫦娥一号,抢做亚洲第一。而且中国对日本发射“月女神”一事也是正面的报道居多。

“说到底,重复美国在快40年前就已经做过的事,实在不是什么足以提升国家威望的事,”顾克冈说。

华盛顿戒心重重

美国在1969至1972年间完成了6次探月任务,通过拍摄卫星图像、月球表面探测和绕行月球轨道而对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以1969年阿波罗11号的登月任务最为人所称道,它不但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表面,也是宇航员首次进行出舱活动(extravehicular activity),造就了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所迈出的“人类一大步”里程碑。美国社会当年对登月计划的狂热却没有持续太久,40年后才由亚洲国家起而接棒。可惜的是,各个国家的登月项目还是各行其是。美国人在冷眼旁观中国探月的同时,对于同中国进行太空项目上的合作尤其难以达成共识。

美国宇航局局长麦克·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在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在恭贺中国的成就之余,也不忘为未来美中双边月球研究合作带来一丝希望。格里芬表示,他期待嫦娥对月球提供新的信息,也希望看到中国同美国在未来的月球探索上进行合作。

格里芬的声明虽然令人鼓舞,但是美国宇航局在实际行动中却一直是“只闻楼梯响。”格里芬在今年9月才公开表示,他相信中国将先一步在美国重返月球之前登上月球,并在2020年前完成载人登月任务,而这“不会是美国人乐见的”。

顾克冈认为,中国政府从不曾公开她有载人登月任务的计划,尽管有些中国学者曾公开倡议这样的目标。顾克冈直言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媒体过度渲染中国送人上月球的野心,前者或许是为了能为自己多争点预算,后者则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罢了。

成斌却相信,虽然中国政府目前并没有公开出台载人的月球探测项目,但是外界可以看出中国正在一步步地进行登月计划,不论是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地球返回舱(EVA)等研究方向,都可以让人做出这样的揣测--中国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是10年以后,执行载人登月任务,而这样的猜测不可说是不合理。

“中国享有一个‘当老二’的优势,登月能不能成功已经不存在与物理学相关的辩论,只是技术上行不行而已。”成斌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中国大可在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前提下,缓步发展其太空探索项目。”

美中太空合作,由大到小

顾克冈说,美中之间应该要广泛地对太空项目进行沟通,不论是民用还是军用太空项目。“中国认为,美方应该要先同中国在民用和商业太空项目上进行交流,然后再对军事太空项目做沟通。” 但是美国的优先顺序显然是颠倒过来的--中国先得让美国对中国军事太空项目放心,然后才能谈民用太空技术的合作。

成斌所任职的美国海军分析研究中心同国防部的关系紧密,但是成斌强调,他的论点并不能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成斌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谨慎地说,美国同中国在太空项目上的合作,必须要放在整个美中关系的大框架下看。

“美中双方在很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对话,尤其是在商业贸易方面,但是在太空项目的交流上,很不幸的是,这个议题多半沦落为次要话题。中方或许还更积极些,毕竟他们的官员多半是工程师而非律师出身,”成斌意有所指地说道。

成斌认为,美中双方在太空项目合作上将出现障碍。2007年1月中国的反卫星武器测试着实出于华盛顿意料之外,也引来美国国防部和部分国务院人士的侧目;更令人不安的是,北京方面在两周后还是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说明,凸显出中国太空项目的一般技术信息虽然报道很多,但是其决策过程却不明朗(opaque)。

此外,“考虑到太空技术多半是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如果中国发射(远程)飞弹和发射卫星的载具是同一个生产线出来的,绝对会让美中之间的太空合作问题重重,”成斌直言道。

萨巴瑟尔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独享太空霸主的地位,这也让美国十分不愿意同其他国家进行太空项目上的合作。萨巴瑟尔也担心,美国将过分孤立自己在国际太空项目的发展平台上。

虽然美中双边太空合作的期望短期来看不易实现,成斌也不忘对中国提出建言:“长期来看,中国若是能帮助建立某种国际太空联营集团(global space consortium),对国际共享的太空资料库做出贡献,不失为一个能令美国接受的合作模式。这样的合作不会让人有太多联想,也不会引起外界对美中合作的不友善想法。”

徐琳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7年第39期,10/31/20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