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2006-12-11 10:38:10)
分类: 中国军事装备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完成立项评估

 

     

http://img.phoenixtv.com/res/200611/1121_16788.jpg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FAST台址-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

 
   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简称中咨公司)高技术业务部马超英副主任介绍,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十一、五”期间拟建的九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咨公司组织评估。本着对国家负责、为决策层提供依据的宗旨,为全面了解FAST项目已有工作基础,中咨公司组织部分评估专家于2006年11月10日对FAST密云总体模型、16-17日对贵州台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工作会议。
    11月21-23日,在北京召开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立项评估会。评估专家组由6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位设计大师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14人组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刘艳荣副司长、沈竹林副处长到会。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基础科学局、国家天文台,贵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黔南州及平塘县等相关领导列席了会议。
    21日,专家组对FAST项目建议书进行审阅和预备会议。22日,专家组先后听取了项目建设单位国家天文台、共建部门贵州省代表分别对FAST项目总体、科学技术方案、投资估算以及贵州相关工作的4个报告,并提出了各自的具体问题。上午会议结束前刘司长对评估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下午,FAST项目组回答了专家提出的问题,参加了对经费估算的分组讨论。23日,继续经费估算、专家组与项目组之间意见交流,专家们分别撰写评估意见。叶叔华院士代表专家组综述了对FAST项目的七点评估意见。
    最后,中咨公司高技术业务部项目经理陶黎敏处长对FAST建设单位提出2点要求: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建议及项目组给出的答复,以书面形式整理上报。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按设计规范修改立项建议书。
历时12年,FAST项目从工程方案的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台址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全国20余家单位合作,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贵州省三任省委书记、省长,贵州省各相关厅局、各级地方政府及普通百姓等对FAST项目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2006年9月29日,FAST立项建议书由中国科学院正式上报给国家发改委。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负责大科学工程项目的沈竹林副处长应邀参加 “FAST关键技术优化研究”验收会,并对FAST密云模型进行了现场考察。2006年11月17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刘司长、沈处长到贵州进行FAST工作调研。随着中咨公司对FAST立项建议书评估会的结束,FAST项目在国家天文台、贵州省人民的努力和期盼中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玩转太空之急需 <wbr> <wbr>中国球越建越大

                 西昌球面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http://www.losn.com.cn/kxyfm/spacetech/248-3.jpga248-3.jpg 中国球越建越大" /> http://www.losn.com.cn/

  1931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里,负责专门搜索和鉴别电话干扰信号的美国人KG·杨斯基发现:有一种每隔23小时56分04秒出现最大值的无线电干扰。经过仔细分析,他在1932年发表的文章中断言:这是来自银河中射电辐射。由此,杨斯基开创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当时他使用的是长30.5米、高3.66米的旋转天线阵,在14.6米波长取得了30度宽的 “扇形”方向束。此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便是不断提高分辩率和灵敏度的历史。

  (图)(抛物面射电望远镜的首创者美国物理学家雷伯)

  自从杨斯基宣布接收到银河的射电信号后,美国人G·雷伯潜心试制射电望远镜,终于在1937年制造成功。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它的抛物面天线直径为9.45米,在1.87米波长取得了12度的 “铅笔形”方向束,并测到了太阳以及其它一些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因此,雷伯被称为是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的首创者。

  射电望远镜是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它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等。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光学反射望远镜相信,投射来的电磁波被一精确镜面反射后,同相到达公共焦点。用旋转抛物面作镜面易于实现同相聚集。因此,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大多是抛物面。

  射电观测是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检测和信息处理的射电技术又较光学波希灵活多样,所以,射电望远镜种类更多,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按接收天线的形状可分为抛物面、抛物柱面、球面、抛物面截带、喇、螺旋 、行波、天线等射电望远镜;按方向束形状可分为铅笔束、扇束、多束等射电望远镜;按观测目的可分为测绘、定位、定标、偏振、频谱、日象等射电望远镜;按工作类型又可分为全功率、扫频、快速成像等类型的射电望远镜。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20013-fm.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建造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封婧

近来,中国将在贵州省建造世界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的消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科学计划,其意义何在?这个望远镜究竟是什么样子?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国际大射电望远镜操作委员会(ISSC)委员、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大射电望远镜实验室研究员彭勃博士。

人们关注中的这个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正式名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挂在彭勃办公室里的FAST工程示意图,看上去像是一幅绘画作品:蓝天白云下面,整个工程的形状似一朵盛开的花,花瓣是贵州喀斯特地貌重叠起伏的峰峦,花心是巨大深陷的洼地——FAST将铺设在这片洼地中。

庞大的国际计划

当公众得知这个大望远镜计划的时候,数十位中国科学家已经为此默默地艰苦工作了7年。

1993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大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 的射电天文学家联合发起了建造接收面积为一平方公里的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LT)的倡议。该项目投资预算约为10亿美元。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Br20003-02.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在北京天文台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欧洲频率保护协会秘书长T.spoelstra 先生正在发表意见

LT可预见的科学目标是多方向的,它将能够观察到100亿光年以外的氢元素是如何分布的,从而使天文学家分析出宇宙形成之初的情形,验证、完善已有的或建立新的宇宙构成理论;此外,在对邻近空间灾变事件的观测研究、深度空间通讯以及探索地外智慧生命等诸多方面,它都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

这是一个令国际天文学界兴奋的国际科研计划。

这个被称为地球“天眼”的特大望远镜实际上是一个望远镜阵列,因此它后来被简称为SKA(The Square Kilometer Array)。这个阵列相当于30个口径200米的望远镜的组合。它们将绵延分布在几百以至上千公里土地上,而其主阵则需要集中分布在50公里区域内。

此项工程投资巨大、技术复杂,没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就难以实现。为此,京都大会上成立了LT工作组,每年召开两次国际会议,协调相关研究与发展情况。

要实现SKA计划,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路线。京都大会后,各国纷纷投入到各自的总体设计、工程预研究、选址、资金筹措等繁杂的工作中。显然,各国科学家都希望自己的技术方案能够被最终采纳,并将整个计划引入到自己的国家中。

中国FAST浮出水面

中国有22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约70多位科学家参与了中国方案的设计研究。1995年,国际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成立,研究进程加快。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Br20003-03.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贵州的喀斯特洼地,FAST将铺设在这样的洼地中。

利用贵州省南部熔岩洼地建造500米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即FAST计划,就是中国选择的技术路线。这样一个射电望远镜的直径为500米,将由200015米见方的反射板拼成,其外形与锅式卫星天线相似,面积则相当于25个足球场那么大,预算约6亿元人民币。与直径305米的世界现有最大固定式射电望远镜相比,它的可观测天空范围扩大了4倍,灵敏度提高了2.3倍,将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

目前,该工程计划中的“主动球反射面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馈源支撑系统”这两个关键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主动球反射面技术的缩小尺寸模型已经完成。这项技术是把望远镜的球形反射面分割成两千个金属小块,每个小金属块下面都有促动器支撑,在空间位置形成瞬时抛物面,使望远镜可主动跟踪目标。

馈源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验也已接近完成。同类型的望远镜在国外采用固定平台支撑,而这样的平台自重大,造价也很高。中国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设计,使支撑平台的重量比传统工艺制造的平台减轻几百倍。有关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加紧工作,争取在20013月全部完成研究工作。彭勃说,“负责此项研究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他们现在把铺盖卷都搬到实验室里去了。”

标上中国的印迹

彭勃打开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世界天文望远镜发展曲线图。每一个历史性进展都在曲线 上标有一个实心圆点,目前曲线上标志着现有最高水平的那一端,是一个空心圆点,FAST的实现将把这个空心点填实。

彭勃说,如果我们的计划实现,中国就在这条曲线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探测宇宙奥秘的首要工具。从1609年伽利略发明折射式(透镜)望远镜以来,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种类的天文望远镜不断出现,而近现代天文学的每一项重大成果几乎都离不开望远镜的不断进步。

射电天文学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与以接收可见光进行工作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是靠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天文学上称为“射电辐射”)来工作的。由于无线电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无法通过的星际尘埃介质,因而射电望远镜可以透过星际尘埃观测更遥远的未知宇宙和对我们已知的星际世界做更深入的了解。同时,由于无线电波不太会受光照和气候的影响,射电望远镜几乎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本世纪天文学中著名的四大发现,都是利用射电望远镜发现的,诺贝尔奖历史上明确定名为天文学奖的7个奖项中,有5项都是基于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成果。射电天文学已成为诺贝尔奖的摇篮。

众所周知,望远镜口径越大,观测得越遥远。因此,制造更大的望远镜就成为天文学界的执着追求。直径305米的美国阿雷西堡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固定式射电望远镜;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是30年前德国建成的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和不久前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建成的探测面为110×100米的射电望远镜。这几乎已成为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工程极限。

FAST将比现有世界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提高近一个数量级,成为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Br20003-01.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2000年在英国SKA Wookshop上,彭勃博士介绍中国的FAST计划。

得益于贵州得天独厚的喀斯特地貌,以及科技人员的一系列技术创新,中国的设计方案的主要特点是:造价较低;技术较为成熟;从望远镜的类型上看,它既非全可动的,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两者之长;另外,更重要的是,在主要技术指标上它超过现有世界最大全可动望远镜1个数量级。

“相信ISSC会选择中国,因为——这是天意”,彭勃带着一丝神秘和玩笑的表情说。他拿出一张纸,上面纵向排列着的五个英文单词是对SKA建造目的的完整而精练的表述: Kilometer-square Area Radio Synthesis Telescope,奇妙的是,这五个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联起来,却组成了一个英文单词KARST(喀斯特地貌)FAST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ISSC18个席位中,中国和印度分别占有一席,美国和欧洲分别占有6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占有2席。在ISSC做出最后选择时,中国是否处在不利地位?彭勃说,科学家毕竟不是商人或政治家,他主要的出发点是科学的需要。如果中国的技术方案被ISSC从科学角度认可,建在中国就是可能的。彭勃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定不要过于依赖国际因素,而要在国家现有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一套独立和完整的系统,如果作为SKA的先导单元,它能将这个庞大的项目引入中国当然最好,即使不能,中国在不少于30年的可看得见的将来拥有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不管SKA最终选建在哪里,中国都将承担其中一部分工作。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Br20003-10.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Br20003-11.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Br20003-12.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pic-3/Br20003-13.gif 中国球越建越大" TITLE="玩转太空之急需  中国球越建越大" />
各国的设计方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