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楚辞篇

(2006-08-03 20:17:12)
分类: 大道堂(修身立本,学之大道)
浅谈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我们中华民族有浩浩五千年文明史,各种文学作品浩如繁星,文学形式丰富多采,如果按时期分,大致可分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金散曲,明清小说。现在我试着对以上各种文体作一个粗略的介绍,因为水平有限,不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通行本一共十七篇。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他作品也都承袭屈原作品的形式。因为运用楚地的文学形式、方言声韵、风情物产等,故名“楚辞”。《楚辞》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是在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出现的新形式。称“楚辞体”,又称“骚体”,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相传这种文体就是这位楚国大夫所创,他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楚文化,其想象奇特,词句华美,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名作:《离骚》、《九歌》、《九章》等,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作品中的众多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求知者。“楚辞这个名词可以作三层解释。首先,这是一本书的书名;其次,这本书所包涵的作品都属同一种文学体裁,而这种体裁就叫“楚辞”;最后,这种文学体裁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所以才叫“楚辞”。下面我们按着相反的顺序来说明上面所提的三点。
 
   (1)“楚辞”是从楚国发展出来的------楚国是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地处南方。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文化上,一向和北方的国家大有不同。楚国有它独特的宗教祭典,在祭典中使用了极其特殊的仪式。这仪式中包涵了一连串的祭歌。这祭歌,原来可能是主持祭祀的巫者在长期的积累下慢慢编成的;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楚国民族共有的文化成品。后来,有些比较富有文学天才的楚国人(可能大部分是贵族),觉得这些民间祭歌很有意思,于是先是加以修改,改成更有文学气息的文字。然后,就用这些祭歌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风气慢慢流传开来,就这样形成了“楚辞”这种文学体裁。从民间祭歌到文人手中的楚辞,这中间不知经历多少时间,不知有多少文人贡献了他们的心血。但是我们知道,在战国的最末期(大约半世纪的时间),楚国产生了一批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士”,这种文士就用这种正在成长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慨与不平。甚至很可能,把楚辞从民间祭歌发展成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实就是他们所作的工作。不管怎么说,在楚辞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贡献了最大的心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之中,最有名气的人物,也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早的一个,就是屈原。也可能,在所有当时不得意的文士中,他的遭遇最惨(最后投江自杀),而在完成楚辞这种体裁的过程中,他的成就与贡献也最大。因此,他也成为这群人中最著名的人物。除了他之外,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宋玉、景差、唐勒等,都是屈原的后辈,时代要稍晚一些。
 
   (2)“楚辞”正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的时代,楚辞虽然在楚国慢慢流行起来,但也只限楚国一地。而且,当时恐怕还没有“楚辞”这个名称。这个正式的名字是在西汉初年形成的。西汉初年,也有一些具有文学天才的人,在政治上没有出路。于是他们因遭遇相同,不免大为同情屈原。他们读屈原的作品,模仿屈原的作品,宣传屈原的作品。于是,屈原和楚辞这两个名字就大大流传开来。这个时候的“楚辞”才完完全全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全国流传起来。
 
   (3)“楚辞”本书的编成------从西汉文帝、景帝时代,楚辞渐渐成名。到了西汉中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刘向的,他奉命整理朝廷的图书。于是他把传说中属于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西汉文人的模仿之作“包括他自己的”,编成了一本书,冠于“楚辞”的名字,这就是楚辞这本书了。但是,刘向所编集的这本书的原始面貌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楚辞,是东汉中叶一个学者叫王逸的所编的注解本。这本书叫“楚辞章句”,意思是逐章逐句的解释楚辞。除了加入一篇王逸自己的作品以外,这本书所收的篇章可能大致和刘向的本子一样,只是次序有点调动罢了。
 
    王逸的“楚辞章句”所收篇目按原顺序如下:离骚经第一  屈原;九歌第二 屈原;天问第三  屈原;九章第四  屈原;远游第五  屈原;卜居第六  屈原;渔父第七  屈原;九辩第八  宋玉;招魂第九  宋玉;大招第十  屈原或言景差;惜誓第十一  不知作者或言贾谊;招隐士第十二  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  东方朔;哀时命第十四  严忌;九怀第十五  王褒;九叹第十六  刘向;九思第十七  王逸。从以上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从离骚到大招都是屈原时期原有的作品,而从惜誓以下则完全是汉朝人模仿之作,这只是王逸及汉朝人的看法,未必正确。根据古书记载,在王逸之前,已经有不少汉朝人注解过楚辞里的某些篇章(如离骚、天问),但现在我们都看不到了。不过,我们可以说,王逸的“楚辞章句”是对汉朝人注解的一次总整理,而不只是王逸个人的见解。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王逸的书,我们仍然可以大致了解汉朝人对楚辞的看法。王逸章句的最大贡献在于,对楚辞逐章逐句的注释。楚辞的文字是相当古奥难解的,汉朝人距离屈原的时代还不算太久,有很多特殊的字句他们还不知如何解释。假如没有王逸把这些解释加以汇集,把它们保留下来,那么,恐怕楚辞比现在更难读。
 
   王逸以后,注解楚辞的书非常多,如: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楚辞集注  宋朱熹;楚辞通释  清王夫之;楚辞灯  清林云铭;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屈原赋注  清戴震;屈辞精义  清陈本礼。这些书除了洪兴祖的补注以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特别重视一般所认为的屈原、宋玉、景差的作品,汉朝人的模仿之作,他们大都删去。甚至有的只选传统上认为屈原所作的来注释,这样作并没有错,实际上汉朝人模仿的作品极少有好的。说到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套用两句成语,即:无远弗届、无孔不入。首先我们从整体精神上来看,我们常说,楚辞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泉,这种话一点也不夸张。我们可以说,在汉朝以前,除了一些极零星、极片段的作品外,中国的诗歌就全包涵在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书中了,这两部书是中国诗歌的“始祖”,所有后代的诗人,无不从这里“生长”出来。这样说,我们足以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及深远的影响力。其次,说到浪漫主义。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学一般是比较平实,比较富有人世间的气息。
 
   中国文学比较缺乏一种超然远举的想象力,比较没有一种神话世界的召唤,没有一种鲜明的色泽,没有一种诡谲奇异的调子。如果有的话,那么这种精神最主要的源泉之一就是楚辞。从这个方面来看楚辞可以说具有某种浪漫主义的倾向。现在我们从文学形式这方面来看楚辞的影响。我们可以说,楚辞至少对中国两种文学体裁的形成有过极大的贡献,即:赋和七言诗。我们已经知道,楚辞所以会从楚国一地流传到全国,主要得力于西汉初期一批文人的努力。他们一方面亦步亦趋的模仿屈原的作品,一方面又把楚辞融合其他要素,创造了“赋”这种形式。屈原很多名作,形式就是七言诗的雏形,当然,七言诗的形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过楚辞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技巧这方面来看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可说的太多了,我们只举一个最重要的例子来说明。在屈原的“九歌”中有许多人神恋爱的描写。我们也知道,屈原在写离骚时受了九歌的影响,又把君臣关系也用男女关系来加以比喻。后代诗人常常袭用屈原这种技巧,表面上他好象是在写爱情,其实里面是寄托一些个人的政治遭遇。这样一种“托喻”的写法,后来还影响了一般人对诗的解释。常常有一首诗,有人说是“情诗”,有人说是“政治诗”,诗中的男女关系只不过是比喻而已。这种现象的好坏姑且不论,但其发源于楚辞确是非常明显的。常常,你把中国诗读的越多,读的越熟,你就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楚辞的影子,楚辞真是无处不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