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系海地  叩问人类

(2010-01-19 11:13:26)
标签:

心系海地

人类反思

房屋安全

林莺

杂谈

分类: 心灵漫步——原创随笔

这一周,在煎熬中度过。

黄金72小时内,每天清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让先生打开电视,关注海地救援进展。眼看着72小时临近依然只是基本确定被埋同胞方位依然未与之联络上,就急得要哭,甚而想骂救援者,明知他们在争分夺秒心急如焚,还是忍不住想骂。

08年5·12在西安经历的那一幕又历历在目。当时最担心的就是亲人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最恐惧的就是自己被埋在哪儿都无人知晓。而汶川和海地地震的结果,就是被集体掩埋。不得不集体掩埋。这正是遇难者生前最大的恐惧。结果是,他们的躯体,连同他们的恐惧也一起被集体掩埋了。无能又无奈的人类!

今天,是海地遇难同胞遗体回国的日子。如果治丧委员会能碰巧看到这篇小文,我请求,千万别将他们合葬,请让他们各归其土,各得其安。那将是对死者灵魂最大的尊重和安慰。

 

一次次灾难,让人反思。我不免要问,人类,经历了几千年,号称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了,上天揽月下地捉鳖都不是神话了,为什么这房子,至今还只是沿袭着古人遮风挡雨防暑御寒的功能,连最基本最起码最迫切最需要的安全功能都未满足?!保命才是最最要紧的第一位的呀!

政府,你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能制定一个科研计划,引导科学家去研究出能抗震的房屋?科学家,你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或研制出一种强力但又轻薄的建筑材料?房屋为什么非要钢筋混凝土的四四方方结结实实的嵌在大地上?难道就不能像个帐篷或者干脆像个气球那样用类似不干胶那样的东西沾在地上?难道你们都没有注意到,地震中绝大部分生命都是被房屋坍压夺走的?难道你们都不觉得,一旦地震,现在这些房屋就都成了人类自己给自己挖掘的坟墓?!

 

据说冯小刚拍了部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知剧情无从猜测。但看过了所有的灾难片,大多是场面加人间温情,几乎没有将重点放在生前恐惧和震后反思的。记得么,08曲江编剧班的同学们,我们说过要合作一部与此有关的电影的。反思、努力,进而减少或避免悲剧的重演,这是生者的义务。也许你一辈子都遇不上地震,也许你幸免于难,但同胞亲友呢?子孙后代呢?无论如何,你都有责任的。作为生者,作为人的责任。知道你们不愿意回忆,知道你们在逃避。理解。那时候的我,比你们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记得吗,震后重逢晚餐时,你们在镜头前举着面签名旗子感谢东道主表示要为中国电影添砖加瓦时,只有我一个人坐着没动。我吃我的饭。只觉得你们是那么荒诞,可笑。后来在咖啡厅镜头再找到我时,我却又絮絮叨叨碎言碎语一大通,往后又反复地说,逢人便说,成了祥林嫂。那时我们都心理脆弱。甚而有同学责怪吴天明老师当时不该说“震撼”;甚而有同学迁怒于王小帅《左右》的不吉。但那都已经过去。既然我们大难不死,既然上苍让我们亲历地震又留下我们这些小命,那我们就该尽我们的应尽之力。

我所能做的,也许就是以此小文,叩问人类,敦请政府和科学家着手对安全防震房屋(材料)的研究。也许还可以写一个电影剧本来促进,题目就叫《震后余生》。我不知何时会动手,也不知何时能完成,但内容一定是写震时恐惧与震后反思、行动的。为死者,也为生者。但绝不为电影而电影,绝不落以往那些灾难片的窠臼。

我相信,我们这些大难不死的08曲江编剧班的师生们,包括那天到场的领导、嘉宾,包括王小帅,一定能不负苍天的期愿。祝福大家!

安息吧,海地遇难同胞!

反思、行动吧,人类,所有有幸活着的人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餐桌上见人品
后一篇:莺言莺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