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将这三部不同题材、不同年代的新近影片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在我眼里,有着共同的优点与缺憾。
显然,他们共同的优点之一是,都具有反映时代特征的积极、重大而独特的题材。《云水谣》描写抗联战士的生死恋,彰显台海情结;《红河谷》表现不屈的藏族,触及民族团结与国家意识关系这样敏感又现实的社会问题;《悲喜松花江》写一个城市对紧急环保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中国式灾难片,不如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录:盲目发展经济招致的后患、不遗余力的补救,包括警醒、反思,以及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优点之二是,他们都大气,精美。从影片的制作上技巧上,从视觉上,你都很难说出他们有什么不好。所以,《云水谣》炙手可热,国内获奖频频,据报道,还将代表国产影片去问鼎奥斯卡。在我有限的视野内,几乎所有的专家、媒体都众口一词、对其有褒无贬。《悲喜松花江》更是了得:彻底颠覆了我对数字电影的成见。确实,在我的印象中,数字电影或者说电视电影,一般都是小投资小制作,很难表现大题材、大场面,演员也往往都是新面孔,鲜见名角大腕,更不用说兼顾观众的视觉享受了。该片放弃将事件置于一列车或其他小环境以及少部分人之间的那种老掉牙却容易表现的模式,选择通过整个城市的所有相关代表人物来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胆识与功力!而且视觉上丝毫不亚于那些巨资打造的武侠片,开片淡绿色的基调,既与环保主题吻合,又体现了画面处理上的细致。而《红河谷》呢,剧本获得了夏衍电影剧本奖三等奖,也许因为编剧冯小宁是导演的缘故,在他的笔下,那种镜头语言的运用,真是娴熟自如,美得无以复加,简直到了令人自叹不如自惭形秽不敢动笔的地步。
但是,中央六套(电影频道)国庆长假前后先后播的这三部影片一路看下来,好像又都少了点什么。总觉得不过瘾,似乎十二根肋骨之中的哪一根的哪个地方出了什么毛病,松了,断了,或者干脆有了小洞洞。
很遗憾,我不得不说,他们没有能够捣入我的内心、撼动我的心魄。或者说,我没有能够把自己对象化,为角色喜或悲。自始至终,我是观众,我只是观众。事不关己作壁上观,自然就难以产生共鸣。
《云水谣》的问题可能出在过于迷恋蒙太奇技巧的运用,时空转换太多太频,有违接受美学决定的观众心理欣赏规律;《悲喜松花江》也许是因为离生活太近,观众对事件太熟悉,因而缺少悬念,单凭紧张气氛的渲染难以刺激观众的神经;《红河谷》的作者可能过于关注了镜头下的美感,或者说这方面用力过猛,只专注于镜头节奏,却忽略了构建故事的内在心理张力,用镜头流取代了情感流或故事流。
所以,这三部影片都只是看上去很美。美在屏幕上.要美到我心里,真还差了那么一厘厘一毫毫.但这不只是他们的问题。根据我并不太深入全面的观察,就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当下中国电影有两个通病或者说两种倾向。一种痴迷于电影技巧,为电影而电影为场面而场面,忽略了故事或人物内在的心理张力与情绪张力,如某些大片;一种醉心于故事,为制造悬念或故弄玄虚或假装深刻,甚至走火入魔,逃避现实,漠视影片的社会意义与审美效应,如某些古装片或悬疑片。
当然,既要求作品的社会意义与审美效果又要求把观众感动到五脏六腑,无疑是最高的标准。因而,我把《悲喜松花江》、《云水谣》、《红河谷》这类切实、大气、精美的影片存在的缺憾,称作完美的疏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