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本”语文教材出炉,小学古文增加55篇!初中总篇数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

(2017-08-05 22:57:58)
标签:

“部编本”语文教材出

分类: 教学参考

“部编本”语文教材出炉,小学古文增加55篇!

2017-08-05 06:37

改革

语文教材百年来的第七次大换血,终于尘埃落定。

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语文教材“有限的多样化时代”告终。

据媒体报道: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Reform

本次“部编本”语文教材出炉,乃是百年来语文教材第七次大换血。文言文再度高歌猛进,篇数占到了小学六年全部课文的30%、中学三年全部课文的51.7%。这个前无古人的高比例,究竟是怎么定下来的,目前尚无权威资料可以说明。

如此大幅度地增加文言文,是否有必要,是否会产生好的效果,很多人是存疑的,下面就是目前两种不同的声音。

01

(反方)

复兴“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从小学就要大量学文言文

比如,支持教科书大量增入古文的人说: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不从娃娃抓起是不行的。

这个理由并不成立。

复兴“传统文化”没有问题。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必然能够与现代文明接榫,比如顾炎武的“亡国”与“亡天下”之分,就仍值得今人深思,也足以与现代政治文明发生共鸣。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有必要从娃娃抓起。语文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训练学生熟练运用时下的主流语言、文字工具(当然是白话文而非文言文),来自如、自由、自洽地自我表达。这是第一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其他任何目的,接榫“传统文化”也好、培养文学才能也罢,只要出现冲突,都须为第一目的让道。小学30%的文言文,初中51.7%的文言文比例,显然会严重干扰到白话文的学习,侵占后者的学习时间(考虑到文言文的学习较为困难,其耗时比例,必然远大于其所占课文的比例)。小学、初中阶段的白话文学习,关系到很多人的一生——当下,国人说话留言写文章,缺乏逻辑词不达意的现象非常严重,大都与小学、初中的白话文学习不合格有关。

他山之石或有参考价值——据2013年的一份统计,台湾“国立编译局”版小学语文教材中,1年级的古诗文比例是0%,2年级是12.9%,3年级是11.1%,4年级是11.1%;至5年级则增至40.74%,6年级增至60.86%。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文辞浅显的古诗词,非古诗词的文言文,也多是翻译成白话文后,再呈现给学生。

02

(正方)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看来,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二来佶屈聱牙,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

以教学实用主义而言,这些说法自有道理。然而,实用层面的合情合理不过将语文学习放在了“掌握一门语言”的特定语境之下。在许多教学者眼里,语文或许是一门应试课程,在大多日常使用者眼里,语文或许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的言语技能,可之于国家,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语文之所以时而被称为“国文”,在于其对文化的承继。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古诗词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古诗文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一如英国语文教材中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日本语文教材中的俳句。它们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经由这条记录在册的“时间之河”,我们各自摸索着民族发展、走向未来的道路。

客观而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语文教材的地方编写,一定程度地造成了表面上品种多样,却难言清晰价值观、文化观的教学局面。甚至以地方化、特色化代替了系统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梳理、整合、教授。以“部编本”改革为契机,大幅提升文言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正视将来,任何成熟的教育体系,都需要努力引导受教育者,让其融入自身的文化,找寻自己的文化时间轴。这不仅是从教学意义上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谱系观,更是让一个人真正地认识并热爱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开端。

对于小编来说,增加文言文的比例,其实是回归国风本质的一个举动。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中国是唯一没有加“古”字的国家,作为一个从文化开端就生存下来的国家,现如今却是本末倒置,在很多学生眼中,语文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渺小。这些观点和高考其他科目的难度以及课本的重点息息相关。

早有去年宣布的高考语文分值增加,现有如今语文课本古诗文比例又再次飙升,教育部似乎在用强硬的手段让国人正视语文,正视我们的国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腹内草莽,必然不能口吐莲花。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出口成章的背后,正是打小的阅读背诵与长年的储备积累。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也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才能更有底气,才能增加文化节认同与文化自信!

那些年背过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多少?小编特找来几十篇古诗文前后句,大家可以相互考起来啦!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5/c98f1ebd4cc54c668d96f9888dd90d2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5/a5c7e87edab04c898947453fdf6312de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5/f4c6f43d013c43439441915cc24d1919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5/432ad83f21d04097a2bb2b4100b40b60_th.jpg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805/17f6c55eb6934487bb43b335e9025a48_th.jp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