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您的饮食观念存在误区吗?

(2007-07-19 20:13:55)
标签:

饮食

观念

误区

健康

laser

分类: 生命健康

您的饮食观念存在误区吗?

 

    很多老百姓都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饮食是健康的?普通人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才能得到健康?其实对于普通老百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八条建议和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八条建议用非常朴素、简单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饮食是健康的饮食: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七、如饮酒应限量;

 

    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如下图所示)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只要我们把以上八条建议和膳食宝塔应用在生活里、结合在自己的饮食中,就不怕吃不出健康。

 

您的饮食观念存在误区吗?

 

    时下,各种各样的健康、饮食、养身资讯搞得很多老百姓晕头转向,今天有人说这样吃好、明天又说那样吃健康,当然在这些信息中许多是客观、权威的观点,但有时也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导致老百姓对于饮食、健康产生一些误区,今天我们就列举出一些:

 

    误区一:素食更健康

 

    素食主义者在饮食中不吃任何动物源性食品。人类所需蛋白质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蛋白质,包括所有氨基酸,奶类、肉、禽、蛋和鱼虾的蛋白质属于此类;另一类是不完全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量不足,且缺乏某些必需的氨基酸,植物蛋白就属于这类。值得肯定的是,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较多,对身体有益。但是,对于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来说,日常饮食中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均衡膳食,以确保身体摄入足够的必需营养素。而且,荤菜中还含有几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因此,适当作到荤素搭配也是必要的,否则容易造成营养缺乏,引起贫血、免疫力下降、骨折、浮肿等疾病。

    

    误区二:膳食纤维多多益善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它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保持消化系统健康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成年人平均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不到10克,大大低于健康需要量,因此,饮食专家建议大家要适量补充膳食纤维。但这绝不是说每天补充的膳食纤维多多益善,而是要在适量补充的大前提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进入身体后,需要借助水分来推动,若缺少水分,胃肠蠕动较慢,就容易导致便秘或大便干燥,更有甚者会形成粪石,造成肠道梗阻。所以,进食这些食物时,摄入方法一定要得当(不过量摄取,细嚼慢咽,补充充足水分),而且进食时还有一定技巧,如可以逐渐增加杂粮的比例,煮饭时多加一点水,叶菜类则可以切细一点,以利于咀嚼。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每天只要适量吃些蔬菜、瓜果和粗粮,就可以满足对膳食纤维的需要。一般来说,7~10岁儿童每天的摄入量为10~15克左右,13岁以上为20~25克左右。

 

    误区三:多摄入钙身体就不缺钙

 

    现在市面上卖的补钙产品数目繁多,很多人也认识到补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但很少有人注意补钙的科学性。一些补钙产品的广告所说的“沉积好、吸收快”使人误认为人体对钙的吸收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大量的钙,因无法被人体吸收而白白流失,不但不能起到补钙的效果,反而增加了机体代谢的负担。钙进入人体后首先要进入血液,再形成含钙细胞,之后再通过复杂的变化过程穿透骨头最外面的硬层,固定到里面的骨质中。目前人体对补钙产品中钙的吸收率仅在30%左右。事实上,只要注意合理改进膳食结构,尽量从天然食品中获取钙,就能达到补钙的目的。以含钙量较高的牛奶来说,每100克鲜牛奶含钙120毫克,每天喝牛奶500克便能供给600毫克的钙,再加上膳食中其他食物供给的300毫克左右的钙,便能完全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

 

    误区四:功能饮料有益无害

 

    一般来说,运动饮料中含有钾、钠、钙、镁等电解质,运动后可以补充人体出汗所损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盐分)使体液达到平衡状态。然而,不少消费者对于运动饮料等补充型的功能饮料存在一些误解,过分片面认为运动饮料含营养物质所以有益无害,所以平日里不管有没运动都经常饮用。事实上,运动饮料只适宜在强烈运动、人体大量流汗后饮用,如果长期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饮用,饮料中所含的钠元素会增加机体负担,引起心脏负荷加大、血压升高,其它各种电解质也会加重血液、血管、肾脏的负担,反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另外,有些功能饮料中含有牛磺酸、肌醇和咖啡因,虽然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还能使大脑兴奋,心率加快,起到短暂的提神、抗疲劳功效,但不能将它作为抗疲劳的唯一选择而产生依赖。因为,这些饮料中的“兴奋剂”长期蓄积在人体会造成失眠、焦虑等症。

 

    误区五:喝多少水都不算多

 

    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必须每天多喝水。却不知水喝多了会使人体储存的钠、钾、钙和镁等矿物质流失,从而使我们处于血压急剧下降而虚脱昏倒的危险之中,或者引起心律失常。从长期看,钙流失容易导致骨质疏松,还会导致水溶性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叶酸缺乏。理想的饮水量是每天每人喝大约1.5升~2升水。如果拿不准,可以观察你的尿液颜色,如果颜色太深,说明你可能是水喝得不够,如果尿呈淡黄色则说明饮水量比较理想。

 

    误区六:致癌物污染的食品=致癌食品

 

    在认识食品安全的问题上,近期媒体的频频曝光使很多消费者感到恐慌,觉得什么东西都不放心。其实,媒体曝光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提醒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是件好事。但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不等于致癌物,很多食物只是含有一些有可能存在潜在致癌风险的物质,而很多人却把这样的食物当作致癌物来看待。判定某种物质是否真的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如果没有“量”这一前提,如果达不到一定的量,就没有毒物、致癌的概念,更不能得出“只要含有某种有害物质就一定会致癌”这一结论。

 

    误区七:谈鸡蛋色变

 

    很多人尤其是血脂高的人,都害怕吃鸡蛋,尤其担心吃了蛋黄会造成胆固醇升高,其实这样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在正常情况下,内生胆固醇与外源胆固醇互相制约,自我调节,若食物中胆固醇多,体内合成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对于胆固醇正常的人每天吃1~2个鸡蛋并不会引起胆固醇增高,而血脂高的人适量食用蛋黄非但无害,而且对心血管系统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蛋黄中的卵磷脂对脂肪的运转和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一种很强的乳化剂,可以使胆固醇和脂肪乳化为极细的颗粒,透过血管壁,为机体组织所利用,不会增加血浆胆固醇的浓度。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医学界都已取消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忌吃鸡蛋的禁令。所以,血脂高者也应隔天吃1个鸡蛋,以补充体内对优质蛋白的需要;而老年人在血胆固醇正常的情况下每天吃1个鸡蛋比较适宜;对于青、中年人,从事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者,每天可吃2个鸡蛋;从事重体力劳动、消耗营养多者和少儿每天可吃2~3个鸡蛋。

 

    误区八:植物油比动物油更健康因此多多益善

 

    很多家庭已经认识到动物脂肪的危害,很少食用动物脂肪、摄入肥肉,但是炒菜时用植物烹调油的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目前绝大部分家庭都已经用植物油作为烹调油,这虽然比用动物油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植物油的热量一样是非常高的,100克植物油的热量高达900千卡,而100克猪肉的热量才395千卡。过高热量摄入会明显增加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只有25克。可是目前城乡居民的实际平均摄入量已经达到了41克,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甚至更高。

 

    另外,植物油中虽然含有大量的亚油酸, 它有助于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但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 如果吃得过多, 容易在人体内形成过氧化酯。这种物质积存在体内, 能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甚至可能诱发癌症。

 

    因此,虽然植物食用油能够促进食物更加美味,但是在健康与口感难以统一的情况下,多数时候仍应当克制自己。建议读者们选择更健康的烹调方式,比如炖、煮、清蒸、凉拌等少油方式。可以试试在每餐当中只做一个炒菜,配以一个炖煮菜和一个凉拌菜。相信低油的饮食一定会让您的家人更加的健康。

 

**********************  相关文章推荐  ********************** 

 

            ★★★★★ 美国顶级营养学家的饮食经  

            ★★★★★ 上班族的最佳饮食搭配

            ★★★★★ 医生没教的几种饮食宜忌

            ★★★★★ 不良饮食习惯会惯影响智力    

            ★★★★★ 饮食对抗“周一综合征”  

            ★★★★★ 上班族女性饮食小提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