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护听力、畅听未来

(2007-06-04 22:23:25)
标签:

保护听力

畅通未来

耳朵保健

听力损失

laser

分类: 生命健康

保护听力、畅听未来

   

   

    在我们的五官当中,要数耳朵的健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了。尤其是大部分的青年人都不在意对耳朵的保护,其实很多人的耳部疾病都是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幼年时积累出来的,所以保护耳朵对青年人来说尤其重要。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了我们的家庭幸福,千万不要因为忽略了对听力的保护,让自己成为“三十岁的模样,六十岁的听力”。本文中,笔者将会就国际、国内听力保护现状,听力损失成因,表现及听力保护方法给读者做一些介绍。

 

一、听力损失的类型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听力检查结果,听力损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传导性听力损失
    病变部位在外耳或中耳或两者,内耳的功能正常,但由于声音传导在抵达内耳之前受到阻碍,对内耳的刺激不够,从而导致听力损失。常见于中耳炎、耳硬化症、耵聍栓塞。
主要特征:使您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流发生困难,使您对声音的敏感性降低,表现为比较细微的声音听不到,如女孩较轻声的话语,风吹树叶的响声等。

 

2、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外耳、中耳均正常,病变部位在耳蜗或听觉神经系统,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知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听力损失。
主要特征:使您在日常生活交流较困难使您的听觉产生重振现象——小声听不见,大声受不了使您的言语可懂度下降,常常听得见但听不清使您产生高频耳鸣。

 

3、混合性听力损失 
    同一只耳朵上混合存在传导性听力障碍和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它兼有两者的特点。
主要特征:使您在日常生活交流相当困难使您对小的声音的敏感性降低,但对大声又感到刺耳使您的言语可懂度下降,常常听得见但听不清。对于混合性听力损失的患者来说,听力损失的程度通常比较严重。

 

二、听力损失如何分级
 
根据国际标准,听力损失程度分为以下几类:
损失程度 听阈 沟通能力
正常听力 10-25分贝 对正常的声音及语言分辩清楚
轻度听力损失 26-40分贝 对细小的声音难以分辨,如树林风吹声
中度听力损失 41-55分贝 对日常语言有听觉的困难,与人交谈感到模糊不清,开始需要借助助听器的帮助
中重度听力损失 56-70分贝 对于较大的谈话声、汽车声仍感到模糊,助听器帮助较大
重度听力损失 71-90分贝 对于叫喊声音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鼓声才有反应,助听器帮助较大
极重度听力损失 91分贝以上 通常极难感觉声音的存在,需要靠助听器辅助,才能感受声音的震动力。
 
 
 
 
 
 
 
 
 
 
 
 

三、听力状况调查

 

   亚洲国家对听力损失的关注度较低


    亚洲是人口最稠密的,也最有可能拥有着人数最多的听力障碍群体。然而, 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健康卫生部门缺乏相关数据,而且听力损失常被看成为一种隐性残疾,所以用数据说明听力障碍问题比较困难。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和青少年人口比例更高,但他们的一般健康情况却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差一些。由于在孩童时期的耳部感染而产生的听力损害在听力障碍群体中最普遍,同时也最能影响听力损害总体的统计数据。
 
    在 1995 年,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东南亚有超过二千五百万人有听力残疾。在泰国,有数据指出大约13.5%的人口存在听力损失。
 
    在中国,一项全面的调查显示有3.3%的人口存在听力损失。然而, 在中国的儿童中,耳部疾病的流行带来了相对较高的听力损失发病率。 
 
    在许多地域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像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对听力损失的关注度和对相关知识的普及率比较低。印度、泰国和巴基斯坦的调查指出儿童产生听觉损失的情况在乡村更为普遍,因为那里一些较危险的传染病也比较流行。在中国、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一些听觉损失可能是由于近亲结婚带来的的遗传基因上的缺陷所引起的。

 

   中国青年听力障碍者听力状况


    听觉损失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和青年中比较普遍。其中很少数人知道他们存在听力问题,而这可能影响他们的言语发育,进而会使他们与社会隔离并产生严重的孤独感。
 
    通过对济南的442个学校中年龄为6-19岁的学生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其中有1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由于研究人员在进行该研究时将听力损失的界限定在35分贝以上,所以听力损失的真实发病率很可能会更高。更普遍的界定也就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所使用的界限为25分贝,这比研究中使用的界限要低。在中国的这项研究中,有听力损失的儿童和青年中大约90%的人存在4-8kHz的高频听力损失。
 
    在大部份接受调查的存在听力下降的青少年中,没有人认识到自己有听力损失也从未重视过这个问题。在那些有听力问题的孩子中,只有18%的孩子或他们的父母知道这件事。  
 
四、引起青年人听力损伤的原因

 

    引起青年人听力损伤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总结的几点,特别是在青年人当中是很容易发生的。


1、娱乐场所的环境噪声。
    青年人热衷于种种流行时尚,去迪厅蹦迪、到KTV飙歌、在嘈杂的游艺厅打游戏……殊不知,当他们沉浸在庞大的噪音中乐此不疲时,却不知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危害,长时间受到高强度声音的影响特别容易导致听觉衰弱,产生耳疲劳,甚至出现失聪。专家提示,娱乐的目的是放松,在噪音里却只能更加疲劳。别在这种强噪声的环境中呆的太长,隔半个小时就应该到外面透透气,缓解一下耳朵的压力。

 

2、耳塞式电子产品产生的噪声。
    当随身听、CD、MP3、MP4等高科技数码产品越来越默契地融入我们生活,最能“玩转”它们的自然是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青年人。大街上随处可见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人,还“特意”把音量调得很大,让旁边的人也能“共享”。听力学家表示,耳机塞在耳朵里,离鼓膜太近,时间长了,鼓膜在特殊的环境中长期振动、反复受到刺激,没有伸缩的余地,特别容易出现疲劳。偶尔出现耳鸣可能并不在意,但如果连续听上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突发性耳聋。所以,用耳机听音乐的时候,尽量别开的太响,最好每次不超过一个小时,一天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另外当您耳朵不舒服的时候,要立即停用耳塞听,在家尽量用音箱听。

 

3、掏耳朵的不良习惯。
    许多人喜欢掏耳朵,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但是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外耳道。掏耳朵时如用力不当就很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影响听力,或引起感染,患上中耳炎。从某种程度上说,掏耳朵是一种享受,但是掏的时候最好有点“专业精神”,用软软的棉花棒会比较好。掏耳朵的时候要找光线比较好的地方,尤其在掏的时候不要闹着玩,以免发生危险。

 

4、重度用耳人群对听力保护的忽视。
    呼叫中心的环境通常比较嘈杂,除了座席代表与客户通话时产生的声音,还有工作中敲击键盘的声音和来自于周围座席的声音。在中国,大多数的呼叫中心座席间距较小,座席代表未使用专业降噪耳唛进行呼出音量控制,导致在狭小的空间所有座席代表都在用平时说话的正常音量通话,这是产生环境噪声的主要根源。长时间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以及使用非专业降噪的耳唛,座席代表的听力会不知不觉地损伤,由于听不清对方说话,便不得不更加大声说话,这种恶性循环是最危险的“听力杀手”。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呼叫中心,管理者懂得通过正确使用降噪耳唛及耳唛适配器来降低座席代表呼出音量,让每一位座席代表都用比正常音量稍低的音量说话,即可保护听力,又可保护嗓音,可谓“一举两得”。

 

五、从我做起:关注自己的听力情况

 

    大多数的听力损失是逐渐形成的,一些听损的先兆往往很难被发现。发现听力损失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对待听损的事实。当然,这通常会需要时间令自己接受这个事实。

    如果您的生活中出现了以下的大部分症状,那么我们需要建议您去做一个听力检查,以便正确认识自己的听力状态:
    1、和别人的谈话之间,感觉对方说话含糊不清
    2、看电视开始困难,或者家人时常抱怨您开的太响
    3、当别人在后面或是其他房间叫您的时候,您通常不容易听见
    4、在小组讨论或是开会的时候听起来有点费劲
    5、在稍微嘈杂的环境中,交流开始变得困难,比如在公车上,在聚会中经常地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
    6、您很久没有听到手表的声音了,也很久没有听到流水声和鸟叫声了
    7、经常听不到门铃声或电话铃声
    8、家人或同事或朋友告诉您,您可能有听力损失
    9、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您需要看着对方的嘴型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您感觉到现在自己必须集中精力才能进行一段谈话,如果您发现自己有听力损失了,您一定会发现您的社交也开始出现问题,您甚至会开始回避出现在一些曾经经常会去的社交场合,这是极不愿发生的事,所以请关注自己的听力,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积极地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

 

    保护听力是全民的责任,更加重要的是,在环境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特殊岗位的人群以及经常戴着耳麦听音乐的青年一族更应该重视听力的保护。希望广大读者从本文的听力保护知识中受益,保护好自己的听力,生活在鸟语花香的阳光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