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内在」才算数,那很多瘦子麻烦大了。他们可能「外瘦内胖」,是糖尿病、心脏病候选人,尤其如果有人不运动,只靠节食控制身材。
医生认为,包围着心、肝、胰脏等重要器官的体内脂肪,肉眼是看不到的,却和「中广」等一望可见的肥肉一样危险。
伦敦帝国学院分子造影系教授贝尔说:「胖瘦的观念必须重新界定了。瘦并不必定代表不胖。」他的研究小组从1994年以来用核磁共振仪器扫描八百多人,发现个中玄机。很多身段苗条的人,脂肪不外露,而是藏在体内。连职业模特儿也有「外瘦内胖」的。
今天最明显的肥胖尺度是「中广」,很多人没有鲔鱼肚,就认为自己没有过胖,很健康,心脏病、糖尿病没法近身。连最流行的「体重指数」(BMI)也出现问题。贝尔小组扫描的女性,BMI正常(20至25)而体内脂肪累积过多者达45%,男性更有将近60%。但大部分专家认为,体重和BMI仍是可靠的健康指标。
贝尔表示,「内胖」族基本上踩在过胖的门坎上。他们吃高脂、高糖的东西,而且不运动来烧掉这些不好的东西,但他们的总食量又不足以使身体外表发胖。科学家说,这不是他们没有肥肉,只是都储存在别处。「内肥」会打乱人体内部的通讯系统,包裹着体内脏器的肥肉可能送出错误的化学信息,使身体把肥肉贮存在肝脏或胰腺里,最终导致心脏病或2型糖尿病。
关于体重指数(BMI)
BMI是Body
Mass Index
的缩写,BMI中文是“体重指数”的意思,是以你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来的。BMI是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以BMI来对肥胖或超重进行定义。
BMI具体计算方法是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其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
例如:一个人的身高为1.75米,体重为68千克,他的BMI=68/(1.75)2=22.2(千克/米2)
体重过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升高是心脏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其它慢性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1992-2002年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1亿人,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40.7%和97.2%。与1996年比,6年时间我国大城市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40%。2002年,全国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0年与1985年相比,我国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成倍上升,尤以大城市更为突出。在肥胖患者中,凡中等以上肥胖的人均有明显症状:轻则自觉乏力、多汗,稍事活动就出现心悸、气促,常有水肿,手足发胀、关节疼痛,重则行动不便,长时间坐卧不动,常有性欲减退,月经稀少,并因此而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更为严重的是伴随肥胖还常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例如:
一、并发代谢性疾病。80%~90%的Ⅱ型糖尿病,大部分的高血脂症,全部脂肪肝及部分痛风病都并发于肥胖症。门诊所见:40岁左右的肥胖者中,一经检查,多患有这些病。
二、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一般而言,肥胖就意味着动脉开始硬化,常伴随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因而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在长沙中、老年人中,这些疾病的患病率随体重分级的增加而上升。
三、肥胖症还常易并发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及胆囊炎、胆石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
国外有研究报道:肥胖症缩短寿命10年(白人)~20年(黑人);有专家以30~42岁的人为对象进行广泛研究表明:体重每增加一磅(0.453公斤),其后25年中死亡的可能性就增加1%。
“真正的悲剧在于体重过重和肥胖及其相关的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世卫组织慢性病和健康促进司司长Robert Beaglehole博士说。“约80%的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以及40%的癌症可通过健康饮食、经常锻炼身体和不使用烟草避免。”
|
分类
|
BMI
|
并发症危险性
|
|
低体重(营养不良)
|
<18.5
|
低(但其他例外)
|
|
正常范围
|
18.5-24.9
|
在平均范围
|
|
超重
|
>=25.0
|
|
|
肥胖前状态
|
25.0-29.9
|
增加
|
|
一级肥胖
|
30.0-34.9
|
中等严重
|
|
二级肥胖
|
35.0-39.9
|
严重
|
|
三级肥胖
|
>=40
|
极严重
|
BMI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该指标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
BMI简单、实用、可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在测量身体因超重而面临心脏病、高血压等风险时,比单纯的以体重来认定,更具准确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BMI的,如:
1.
未满18岁;
2.
是运动员;
3.
正在做重量训练
4.
怀孕或哺乳中;
5.
身体虚弱或久坐不动的老人
----那么BMI的指数对你不适用。
如果你认为BMI算出来的结果不能正确反映你的体重问题,请带着结果与你的医师讨论,并要求做体脂肪测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