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投新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

(2007-03-27 19:31:48)
分类: 创业
2007年4月20日,开辟融资蓝海——2007中国(上海)创投新军与项目融资大会将在上海隆重举行,蓝海创投将联手40家创投新军掀起中国新兴创投机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的热潮。

蓝海创投对创投新军是这般描述的:
    1、第一是最近两年成立、或者最近两年进入中国大陆寻找投资机会的风险投资机构;
    2、第二是老牌风险投资机构成立的针对新领域进行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
    3、第三是之前运作风格比较低调,不为大众所熟知的风险投资机构。

    2006年有40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风险基金募集成功,募集金额高达141.96亿美元。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的投资总额为 17.78亿美元,2006年中国创投市场新募基金均在40亿美元左右。当前投资总额与创投新军庞大的资本规模之间的反差表明,创投新军对于高成长的企业具有强大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那为什么我们整个产业都在呼喊融资难呢?

    蓝海创投分析指出,创业项目融资难,除了团队或项目自身存在问题、不懂如何包装项目、不知如何与投资人接触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知去哪里找投资,或者融资渠道单一,大量项目追随少量目标投资人,拼命挤“独木桥”。这并不是僧多粥少,而是太多的创投机构都藏匿在媒体曝光之下不为人所知,而他们同样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大多创投新军由于刚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在对政策把握、行业背景、项目来源方面不如老牌创投机构那样拥有众多的经验和渠道,有时甚至可能由于品牌知名度低,被项目方误认为是中介机构。创投新军存在着2大主要劣势:1、项目来源渠道狭窄,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找到优质项目;2、品牌知名度不高,迫切需要成功的投资案例。事实上这些劣势对于新兴创投机构来说是最不易跨过的坎,没有成功案例就没有曝光,没有曝光就没项目上门,没项目上门就没有成功案例,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创业者心目中的创投机构也就局限在最老牌的10多家,更多的创投机构埋没在水平线下为了项目资源而苦苦求索。

    纵使现在有再多的创投大会,一种是投资机构的内部大会,项目方也无法得知创投届的新秀企业;要么是投资商与项目方的大集会,缺乏对投资机构尤其是创投新军概念的突出、包装和资料整理。当然我们更要从好的方面来看整个问题。由于新兴创投机构渴望拥有成功案例,他们对项目积极主动争取,决策速度更快、资金到位更快、具有更大的投资意愿,这对于项目融资来说均是优势,只是一直以来都缺少这样一个展示和对接的平台。成立仅仅4个多月的创投界黑马蓝海创投凭借史无前例的运作模式,自身庞大的渠道资源,在与数以万计的项目方和投资人的沟通中,找到了这个理想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对于创业者而言,融资的烦恼很大程度上不在于自身项目的问题,而是由于渠道单一。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来说,常规的思想是主动出击寻找投资商,而由于为数不多的老牌创投机构在渠道和媒体宣传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导致大部分项目“挤独木桥过河”,其结果自然是大多数都遭到了拒绝,究其深层原因有三:首 先,由于每天处理信息量过大,难免有疏漏或凭借第一感觉判断,对于每天接触数百个新项目的投资机构来说这是无奈之选;其次,老牌创投机构对于自己已经跟踪 的或者已经投资的项目的同类型项目通常没有太大兴趣;第三,同类型的项目接触过多也导致老牌投资机构产生一种“审核疲劳”,容易忽略一些类似的但是确实具备创新点的项目。
本次大会是蓝海创投经过对众多创投新军和主流创投机构深度调研后策划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投资机构变低调运作为主动出击,更重要的是在于拓宽了项目融资的渠道。本次大会将安排上午与下午两个部分,上午部分是论坛和演讲,主要是讨论各个创投新军的优劣势分析、研究创投机构之间的抱团合作以及部分创投新军的串讲介绍;下午部分将是一场融资项目和新、老创投机构之间的大型对接,蓝海创投将把大量的对接工作提前进行,让每个投资商在到场之前都列出自己希望面见的项目,届时将有针对性地将每个项目方引荐给相应的投资商。

    蓝海创投深信,此举将让更多创投新军浮出水面,使广大的创业者、企业家以及创投新军都成为最大受益者。蓝海创投认为,投资方与项目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才刚刚浮现,今后还将有更多本土的、国外的以及老牌投资机构募集的新基金在中国开辟战场,蓝海创投愿伴随所有的创投机构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同时,也希望通过为创业者引入更多的创投新军,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为创业者、为整个中国创业环境做一些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