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印迹之刖刑守门奴隶铜鬲
标签:
文化 |
http://s15/middle/53b316dfha054c57d3dfe&690
这件堪称国宝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名为鬲(音历),是古代用来煮饭的一种炊具。曾为著名学者罗振玉的旧藏,现珍藏于旅顺博物馆。除了与其它青铜器一样具有精美的纹饰之外,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中国古老的“五刑”之一,刖刑的实物例证。整个青铜器器形呈长方形,上部为盛装食物的部分,下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是放置加热木炭的空间,门口站立一名遭受过刖刑失去左脚的奴隶。因此这件青铜鬲又被称为“刖刑守门奴隶铜鬲”。
学过中国法制史的人都知道,刖刑是中国古代刑罚“五刑”中的一种砍断人脚的酷刑。据罗翔所著《中华刑罚发达史》考证,尧舜时期,刖刑就曾存在,夏商时,刖刑已被广泛使用。到了周代,刖刑就更加普遍。春秋战国时期,刖刑的适用见诸各种史籍文献。家喻户晓的和氏璧的故事中,献玉人卞和就因为两任楚王不识货,先后两次遭受刖刑,被砍掉双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刖刑的使用达到了泛滥的地步,以致“断足盈车”。此后,刖刑在中国法制史上断断续续地存在,最终在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参与的论证之下寿终正寝,代之以流放与劳役。
遭受刖刑刑罚的人社会地位低贱,但并非全无用处,用来看门和驱赶野兽还是能够胜任的。据沈家本所著《历代刑法考》所载,一般“刖足使守门”,“断足驱卫禽兽,无急行”。中国古代,以右为上,称赞一个人水平高,往往说“无出其右者”,刖刑也是一样,砍掉右脚要比砍掉左脚刑罚更重。旅顺博物馆的这件青铜器中,奴隶恰好失去的是左脚。
文献与实物相互印证,这件“刖刑守门奴隶铜鬲”印证了文献记载的真实,证实了“刖刑”在中国历史上的真实存在,是一件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法律器物,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