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鸣快评:丁凡不凡——赏粤剧表演大家丁凡兄唱大戏

(2018-11-05 15:16:05)
标签:

编剧曾鸣

分类: 曾鸣剧评

曾鸣快评:丁凡不凡——赏粤剧表演大家丁凡兄唱大戏

丁凡,广东粤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院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其博取众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曾获多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国家文化部首届和第五届“文华表演奖”、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广东戏剧家“突出贡献奖”、第五届中国金唱片奖等大批奖项。

丁凡曾多次率团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在北方,说到“师奶杀手”首推濮存昕。而在广东和东南亚一带,“师奶杀手”绝对非“大老倌”(传统粤剧行话,用以称业界领军级人物)丁凡莫属。丁凡是粤剧的金字招牌,凡是有他挂牌的戏,粤剧迷绝对能把场子挤破。

我要重点强调的一点是,你吃惊吗,丁凡兄是湖南人!入行前一出粤剧都没看过的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粤剧演员。

据说,中学时代的丁凡是一名体育积极分子,毕业后却被一个歌舞团看中,招他入了歌舞团。

1980年,他首次随团来到广州演出,偶遇粤剧名家鉴叔(罗品超),鉴叔认为他扮相俊俏,声线上佳,是一块难得的可造之材,便游说他转投了粤剧。

从此,丁凡便与粤剧结下了一生良缘。

我说“丁凡不凡”,这是一大原因。我认识一些跨界艺术家,但跨“母语”的地方剧种演员,记忆中好像没有。即便有,跨出了如丁凡兄这么大成就,这么受粤语观众接纳和追捧的,肯定独一无二。

这是一个奇迹。

我这人,从不说谁谁谁是中国人的骄傲、湖南人的骄傲,同学、同事中的骄傲。我没有太多的地方、集体荣誉感。

但我在井冈山待过几次后,我说过,湖南男人要想吹牛逼,得去江西的井冈山上看看。因为在那里的红军医院里,够级别住单间和小病房的,我用心看了一下,绝大多数是湖南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丁凡兄值得同为学过戏的我,说一声骄傲。

打住,说说今晚的戏。唐明皇与杨贵妃,这是一段千古传唱、家喻户晓的帝王情史,宫廷花边。所以,这几乎是一部靠“人饱戏”的大戏。

据说编剧是一位香港人,他串取了“贵妃醉酒”“马嵬坡”“长生殿”“安史之乱”等几个经典桥段,“拉洋片”式的编了这出大戏。四梁八柱,稳稳当当。

没啥毛病,也无出人意料之处。

所以,就戏剧文本而言,这不是我的菜。今晚,我是来看丁凡的。我不是粤剧迷,我是球迷。

昨晚,为了一场中超“天王山”之战,败战,我还厚颜爽了著名粤剧编剧梁郁南兄的约,没去看他同被列为“庆祝广东粤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系列演出中的《梦·红船》。

丁凡兄约我看戏时,我还特意问了一句,确认是他挑梁的大戏,我才喜出望外,来!我这是第一次看他主演的大戏。

丁凡兄的确有票房号召力,今晚,粤剧迷们跟过大年似的。

开演前,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

在戏曲剧场,我算年轻人;在电影院,我算老年人。有专业的儿童艺术剧院,倾向于青年群体创作的剧目,当然也应当有倾向于中老年人的剧种和剧目。

人总是会一代一代老来,审美取向、趣味和节奏,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这才是正常的艺术市场的打开模式。

补充一句,丁凡兄说,他常通过看我的影评,决定去不去看某部电影。由此看来,他的确是一位视野开阔,兼收并蓄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剧中的这位唐明皇,算是一位至性至情的男人。三宫六院,独衷情于杨、梅二妃。他周旋于手心手背之间,忍辱负重,装尽孙子。

而那两个女人,竟也不顾身份,争风吃醋,装疯卖傻,全不顾伴君如伴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楚楚动人。

而吃着“挤皮芋头”丁凡兄,作为情人,亮出了其小生的本工,演得缠绵悱恻,机巧玲珑,令人销魂。

而作为君王,又不失老生风范,七分王者气概,三分父爱之情。分寸感,节奏感,写意写实,表现上乘,老火靓汤。

我不看字幕,脱离剧情,同样走心。

马嵬坡一场,丁凡兄打马走边,舞台调度虽不大,几个招式,便尽显出其爱好舞蹈的功底,武生气质。活儿同样漂亮。年逾花甲,有这身段,服气。

整出戏,大小唱段不少,且载歌载舞。丁凡兄不冒不塌,大气不喘,小腔不怠,不容易。

我最近在全民K歌上唱了一百多段戏,小时候就没学好,老了就更费力。一个晚上录一段,录三遍,唱得歇斯底里。我虽拿K戏当跳广场舞,但更加体会到,唱戏,特别是唱大戏,真不是闹着玩的。

戏比天大,这话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说“丁凡不凡”,实际上是针对所有戏曲表演艺术家的。

广东粤剧院有一台好演员,这在我上次写该院一个剧目的剧评中,就重点提到过,这台戏的演员,似乎显得更年轻。那两位旦角,表演和唱功都可圈可点,好。

那拨武戏演员也没少练,特别是在当下,更值得表示敬意。

虽然我说这个剧本不是我的菜,但整台戏,生旦净末丑,唱腔设计,舞蹈编排,大红大绿的舞美,看着特别舒服的服装,都形成了戏曲行话所说的“一棵菜”。一个好菜。

这是一个大团应有的家底和功力。

拉拉杂杂,想到啥说点啥。这是个人的网文,上不得正板,较不得真。我是粤剧外行,故也不怕贻笑大方。各位晚安。

2018.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