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戏言(265)即便你的心思不用猜,那你也得说出来

标签:
编剧曾鸣 |
分类: 曾鸣词言 |
人都会有一种幻觉,以为自己的心思,别人都能猜到,也都存同样的心思。于是,话说了半句,咽了;情表了一半,收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的开始。这样一来,话越说越乱,情越表越偏,弄得自己和他人都很难堪。其实,即便你的心思不用猜,你不说出来,那也是你的;你不做出来,那也是说说而巳。
一首歌曲的长度,主要不是由歌词的字数决定的,而是由情绪、曲风、节奏和演唱形式来决定的。音乐是时间艺术,歌曲是以分秒为计量单位来制作的。而歌词是以抒情为核心诉求的文本,歌词的长短,以是否能够满足情感的饱和度,以及有限的叙事为依据。明白了这些特征,就不会无端要求词作者增删词句了。
今天应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梁郁南副院长、罗丽主任的邀请,有幸首次参加了“广州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入选剧本的专家研讨会。据悉该计划推动六年来,已有20多部剧作搬上了舞台。这在当下,在全国,一个城市呈现出如此高成活率、高效益的戏剧创作局面,堪称一个现象级的壮举。对这方面的情况我还了解不多,看戏也少;但我有兴致多多了解和学习,也籍此孵化自己作为一个资深“新广州人”,关注本土戏剧生态的意识与责任感。
台词和对白,表面上是编剧写出来的,但本质上,是角色自己说出来的。角色设计一旦定型,他们就将依据自己的性格和身份特征,行为和思维逻辑,去履行自己的戏剧任务,去说自己的话。一个好的编剧,只需要站在角色的立场,去体察角色的命运,去激励和记录角色此情此刻想要说的话。如果你要将不适合他说的话强加于人,那就必然留下一个败笔。
最近被动性的读了几个剧本,可以看出,个个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从编剧技法,戏剧构成和呈现上看,品相都不错,其中都有一些令人喜出望外之处。但就是掩卷之后,难有令人回味和深思的地方,文学性审美得不到满足。诚然,与从前的“案头剧”不同,现在的剧本是写来演的。这样,编剧在创作前和写作过程中,就已经自觉背负起了许多务实的责任。而恰恰是这些“责任”,一方面磨损了创作冲动,另一方面又限制着文思的自由飞翔,最大的困惑是,那个创作初衷,在不断的调校和权衡考量中,也渐渐被冲淡,甚至迷失而经不起推敲了。写戏,应不应当对制作方和特定市场负责,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编剧首先应当对自己负责,主要是对自己的价值观,是非判断,和学识水平负责。换言之,只有勇于、善于对自己负责,才是对大家最好的负责。
一个人会不会说和爱不爱说,是两个概念;还有就是又会说又爱说,和又不会说又不爱说的人。这些人都很正常,都没问题。问题是那种又不会说偏偏又特爱说;又不爱说偏偏又特爱想的人。没问题的人,构成生活;有问题的人,构成戏剧。而编剧,就是那种勾兑生活与戏剧的人。
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随剧团到外地演出,开演前无聊,跑去票房搭讪卖票的女青年。见一男人趴在窗口,一会儿说这戏不好看,一会说票价贵(几毛钱一张),一会说湖南省京剧团水平不高。说得我窝了一肚子火,叫他让开,他却又堆一脸笑问我,能不能给他选个最好的座位?那个年代,卖戏票不分等级,不选座位,一个票价,先来后到。他这种作派,就不单是让人生气,而是让我看不起了。我火冒三丈对他说,你听着,只要我在这里,你就别想买到半张票!我们还要在这演三天,我记住你了,我会天天守在这里!哪怕一张票卖不出去,也不会卖给你!哈,特朗普那个老疯子,使我想了那个小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