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戏言(158)一首歌,就是一部微型戏剧

标签:
词作家曾鸣 |
分类: 曾鸣词言 |
一位我在湖南省京剧团时期的师叔,地道北京人,善良,真诚,率直。他半夜发私信,语重心长地告诫我:曾鸣啊,你现在是名人了(我是名人?但这是他发这段话的出发点,不能改),不像我们普通人,生活中说话带个脏字,爆个粗口,没啥。但你不行,尤其在写文章时不能带脏字。你写什么都应当充满诗意,让人读着都那么美···面对这样呵护有加的严格要求,我当然从内心深表惭愧和感激。我回复说,师叔,谢谢您的厚爱,但我在微信上发的那些“戏言”啥的,就是生活中说话,那不是写文章。
前两天,和一山东籍哥们在北京一哥们家里吃早餐,吃着聊着,还挺热闹,哪知一会儿,那牛高马大的山东哥们没声了,眼也红了,泪也流出来了···原来,他是被那碗炸酱面散发出来的家里的味道感动了,想他妈了。看来“要拴住男人的心,先管好男人的胃”,这话靠谱啊。
戏曲观众对一出大戏的时长是有要求的,演出时长不宜低于两个小时。他们甚至对一个折子戏,一段清唱都有潜在的时间预期。太短,不过瘾。戏比天大,看戏捧角儿,他们有的是时间和耐心,他们甚至愿意看连台本戏,唱个三天三夜。从戏曲审美角度讲,戏迷们对演出时长的要求是在理的,首先,传统剧目的结构基本是稳定的,启承转合,不能乱套。其次,戏曲是建立在高度叙事基础上的抒情艺术,以歌舞演故事,唱做念打,每道菜都不能含糊。而这一切,都需要充分的时间保证。再说了,看戏就是讲究个过瘾,您的戏和活儿好,过瘾;但再好,您不能见好就收,咱们是衣食父母,您得多伺候着点,等咱们过足了瘾,好赚钱再来捧您。戏曲文化是一个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生态圈,即便要改良创新,那也得先问问时间是否高兴和答应。
对于一个词、曲作者而言,不具备鲜明的戏剧观念,也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但具备鲜明的戏剧观念,则能写出有骨头的作品。音乐带给人们美和想象,戏剧带给人们悬念和力量。音乐和戏剧,会带给你一片永恒的天地。一首歌,有时就像一部微型戏剧;一首歌,有时就是一部大戏。
前几天飞北京时看了一部英国片《跑调天后》,虽是根据真人真事编的,但编得那叫一个好,看后感动不已,脑洞大开。昨天从北京飞回时看了一部国产特战片《战狼》,演员、摄影、制作应当说都不错,但导得那叫一个傻,看完直想刷牙。东施效颦,虚情假意,空洞说教,装。用这样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你当人民没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