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词言(81)男人内心住着一个“坏人”

标签:
曾鸣文化 |
分类: 曾鸣词言 |

看事要看淡,看戏要看细,但看细不容易。
大多数男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坏人”,大多数男人都有一个“狐朋狗友”的情结。同好人一起做事,同“坏人”一起玩,这都是令人愉快和兴奋的事情。所以,能不能把人的“劣根性”一面写好和演好,就决定了一个人物和一部作品的生命力。
当下有一种词风叫“食古不化”。但当下的食古不化与过去的食古不化,是有本质区别的。当下的食古不化是真正“吃古人”,拿古人的精华来贱卖。一无半点文人情怀,二无半桶文言活水,美其名曰“古风”,不信你问他“床前明月光”谁写的,他没准会告诉你是杜甫。
用手开门、用目观望……以前,京剧传统戏中的这类水词儿,作为文盲艺人衔接剧情、延续表演、保持唱腔完整性的一种手段,本也不必太过较真。但是,现在仍照此无厘头地唱,甚至奉为套路和程式,就实在是透着一股腐朽没落之气,令人不堪了。
一部完美的水舞声光秀,虽然最终呈现时不一定有人出演,但它却囊括和超过了一部舞台剧所应当具备的软硬件成因。
艺术家,你可以不忧郁,不哀伤,不喜悦,不欢畅……你甚至可以不合作,不主张。但你不可以不愤怒。没有愤怒的人生,如同白纸一张。
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的完美结合,决定了作品的市场号召力与生命力。而这,只有一帮有故事、有本事、能做事的人,才能达成这深度的共识。
我不相信一个人的“学问”是问出来的。“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而“没事瞎问”就是一种惰性。离开了课堂之后,学问的真义就在于不断追问自己。这是保持一个做学问的人基本自尊的治学态度。事实上你也会发现,在生活中越是爱发问的人,懂得的东西也的确是越少。当然,每个人都必然有知识盲区,我说的“瞎问”,是指一个人总是去问那些他本应当知道,或者说总是去问那些很容易自己获得正确答案的事情。
从台湾同胞普遍真诚的笑容,儒雅的谈吐,谦恭的待人接物,行文的古风今韵中,自然流露出的,那才是一份真正的文化自信;才是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才是没被人为割裂和革命的大汉语境……对比那闪烁其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声嘶力竭的“央视新闻”吧,实在是叫人自惭形秽。文以载道,清浊自分。
谈创作,我不谈商业;谈商业,我仍然谈创作。搞创作的人,少谈商业,多谈感觉。
一个地方的艺术,如果“雅”不起来,那就俗不可耐了。一个以“快乐”文化为标签的省份,如不百般呵护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愉悦感,那剩下的就只有装疯卖傻了。